德是食用菌企業(yè)老板管理的情感基礎(chǔ)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種無止境的欲望追求,西方經(jīng)濟學稱之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可是,食用菌企業(yè)老板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員工也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用菌企業(yè)老板想控制更多的胡蘿卜,員工想得到更多的胡蘿卜,那么,怎么來平衡這種關(guān)系呢?這就要求老板與員工進行感情的溝通——你看,你雖然只有兩個胡蘿卜,但我也只有兩個呀;你看,還有人沒有胡蘿卜呢,你是不是可以把你的胡蘿卜分一個給別人?。科鋵?,只要胡蘿卜分配得公平,老板不多吃多占而眼睜睜地看著員工挨餓,這就算是老板有德了。這樣,員工就樂意被管理,并在老板的“德育”下,愿意把多余的胡蘿卜分給不夠吃的員工。
古人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的是有德行的人就像好吃的桃子和李子,雖然不表白什么,或者即使不在大路邊,也會招來無數(shù)追隨的人踴躍投奔,踏出一條新路來。
德,是維系食用菌企業(yè)老板與員工相互關(guān)系的思想紐帶,是員工愿意聚集于老板麾下并**于老板的情感基礎(chǔ)。
如果你是個誠實守信、尊重員工的老板,即使薪水低一些也還會有員工樂意為你工作;
如果你是個公道正派、關(guān)心下屬的老板,那些由于種種原因不被你提拔的員工也會給予你理解和尊重;
當然,在上述管理活動中,由于食用菌企業(yè)老板的道德修養(yǎng)所產(chǎn)生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約束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員工為什么會自我管理和相互約束呢?
這是因為,德與威相比,具有著柔性的制約力量,大家共同遵守著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違背者就會在他人的議論下產(chǎn)生恥辱感,從而自覺地去修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唾沫星子淹死人”。所以,魯迅就從封建禮教的滿紙仁義道德中讀出了“吃人”二字,足見德之約束力之強。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僅僅用政令來規(guī)范百姓的行為,以刑法來約束,那就只能達到一個底線,就是讓老百姓暫時規(guī)矩地生活,免去了很多刑罰,但這樣會留有隱患,就是不能樹立百姓的廉恥之心。而如果用道德來教化百姓,用禮制來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能人心歸服,而不是暫時地屈服。
在食用菌企業(yè)老板管理活動中,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老板以自身的品行感召他人、德范天下。二是老板通過向員工灌輸一定的道德觀念使員工自我管理、使員工之間互相約束。我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方面說的是老板要有德,要誠意、正心、修身、施德,施仁政;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員工的“德育”、教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利于管理活動實施的社會氛圍或組織文化。招之即來,來之能用
“高級木桶理論”認為,任何人都有優(yōu)點和長處,因而任何人也都是有用之材,關(guān)鍵是要用人之長,避人之短。
德是吸鐵石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曹操在宴長江揮槊賦詩時也唱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是不是周公姑且不論,但他“一日三吐哺”的求賢若渴精神,卻比周公并不遜色。官渡之戰(zhàn)進入關(guān)鍵時刻,袁紹的謀士許攸探聽到曹操缺糧的情報,向袁紹獻計,勸他派一支人馬,繞過官渡,偷襲許都。袁紹不聽,說:“我非先打敗曹操不可。”恰在這時,許攸家里有人犯了法,全家悉數(shù)被抓。許攸聽了大怒,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來投,高興得來不及穿鞋,赤著腳就跑出來迎接,拍手鼓掌道:“你這么遠跑來,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曹操采納了許攸的計策,燒了袁紹設(shè)于烏巢的糧草,一舉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
由此我們看出,有德的老板,就像是吸鐵石一樣,能夠把人才吸附在自己的周圍,無德的老板,往往會使人心離散,最后落得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
人們常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里所說的“道”,就是指管理者的德,而德會像吸鐵石一樣把人心緊緊吸附在管理者周圍,并使他們安心為管理者效力。
人們常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也充分說明了德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吸附作用。岳飛是眾人皆知的德才兼?zhèn)涞暮美习?,他忠孝仁義,精忠報國,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時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美譽。在他的帶動下,岳家軍八百破十萬,以少勝多,無堅不摧,收復了大片淪陷的國土。項羽也是位魅力超群的領(lǐng)導,他打仗身先士卒,平日里可以為長瘡的士兵吸膿,所以,在巨鹿之戰(zhàn)中,將士們破釜沉舟、以一當十,項羽以三萬人馬大破秦軍三十萬主力,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chǔ)。
盡管今人存在著岳飛是不是“愚忠”、項羽是不是“婦人之仁”的爭論,但岳家軍和江東子弟的歷史功績是不可抹殺的,成就這些歷史功績的德也是無可爭議的。德是粘合劑
大家對“木桶理論”都很熟悉,說的是一個木桶裝水的多少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因此,想要讓木桶多裝水,就要努力使每一塊木板都變長。
作為一個食用菌企業(yè)老板,光自己有德是不夠的,還必須要使員工接受自己的德之標準,形成價值取向的認同,在此,不妨將這一理論的以上含義稱作“初級木桶理論”。但同時,木桶裝水的多少也并不僅僅取決于木板的長度,除此之外,還要看每塊木板之間的團結(jié)程度,如果有一塊木板和其他木板之間的團結(jié)狀況不好、老鬧矛盾,其他的木板再長桶里的水也會悄然漏掉。在此,可以將這一含義稱之為“中級木桶理論”。的確,要找一樣長短的木板并不難,難的是把所有木板都緊緊地粘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么要稱之為“中級木桶理論”的原因。
中國有句成語叫“同心同德”,但在管理中,叫做“同德同心”可能更貼切。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道同了,德同了,心才能往一處想,勁兒才能往一處使。
但要讓每一塊木板都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就必須要加強“德育”,即注重組織文化建設(shè)或思想建設(shè)。
乾隆皇帝在《御制日知會說》中講:“人君以敬天為心,則必不敢慢其臣。人臣以敬天為心,則必不敢欺其君。君臣一德而天功亮,天功亮而治化成”。乾隆所言之“天”即德,說的是上下一心、以德治國的道理。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學說就像西方人的《圣經(jīng)》一樣,成為中國社會 “德”之教科書,其創(chuàng)始人孔子也被尊為“圣人”。幾千年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使得偌大個中國像個鐵桶一樣,在歷次民族大融合中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侵襲。也正是由于“德”的力量,使得整個國家像個超大規(guī)模的團隊,在萬歷皇帝與政府官僚“叫勁”而不理朝政的十幾年的日子里,中國社會竟然照樣正常運轉(zhuǎn),沒有出現(xiàn)大的動亂。
在目前的大型食用菌企業(yè)里,也都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yè)文化,其用意無非是創(chuàng)造一種一心向往的愿景,從而起到凝聚人心、維護企業(yè)管理秩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