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多方了解一家打著食用菌研究所旗號生產菌藥的單位,揭露其內幕。一瓶成本價只要1.8元的菌藥,宣傳上不僅“包治食用菌的百病”,價格更是高得離譜,一瓶至少賣20元,利潤甚至超過了毒品!方式之巧妙令人驚奇。
將硫酸銅稀釋裝進瓶里就變成了治療青苔的的特效藥;將氫氧化鈉片狀粉碎裝進瓶里就變成了治療老菇房雜菌的神藥;將葡萄糖、淀粉、硫酸鎂、磷酸二氫鉀等混合裝袋和瓶里就成了食用菌增產藥,并冠以食用菌這個金那個金、黃金搭檔等。高!實在是高!
不能說這些菌藥沒有作用,但絕沒宣傳的那么神奇。
食用菌栽培掌握住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讓菌絲健壯有力,積累充足的生物量,再加上科學的管理,何愁不成功,又何必用藥。用藥是迫不得已的下策。我們常講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應牢牢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主”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很多菌藥生產沒有正當手續(xù)?他們不怕!為什么?因為他們是家庭小作坊生產,藥物一旦出問題,他們頂多不生產了,再說現(xiàn)在食用菌方面法規(guī)還不健全,菌政管理部門不出事也懶得管,即使出事了,造藥著往他們腰包塞點錢就萬事大吉了。菇農找專家說理,要個簽定意見,難!專家們都有課題,忙,怕上法庭折騰。找檢測部門檢測藥物成分更別想,昂貴的檢測費用菇農也掏不起,哎!還是自認倒霉把。
還有菇農們識別假藥的能力不夠,心里的觀點是好使、有效果就是好藥,殊不知菌藥生產企業(yè)聰明的很,雇幾個“托”一宣傳不就得了。菇農好糊弄,受不了忽悠,反正搞食用菌的人很多,這個地方不行換個地方,本省不行到外省,有得是市場。這是一個生產菌藥的老板的經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