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翻看一些古書,看到明朝大謀略家劉伯溫在其著作【郁離子】中寫了三個商人經商的故事。一個商人專門經營高質量商品,每種產品質量都很過硬,而且恪守商業(yè)道德,可經營收益甚少,舉步艱難;一個商人經營高中低檔三個檔次的產品,滿足了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同樣也恪守商業(yè)道德,可生意也做不開;一個商人專門經營物美價廉的低檔產品,卻顧客盈門,生意做的十分紅火。
這個故事給我們食用菌同仁多少啟迪?
如同第一個商人,上世紀90年代,吉林省某些市縣大力推廣香菇種植,雄心勃勃要建立北方香菇第一大市,短短不到2年,巨大工程轟然倒塌,損失何止幾千萬?筆者調研過,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當時某些地方所生產的香菇質量還是相當不錯的,東北的冷資源優(yōu)勢確實能生產高質量的香菇,但當時市場的需求在東北極其有限,香菇的特殊香味讓東北多數消費者很不習慣,結果產品5角一斤還很難出售,諸多因素導致香菇產業(yè)在吉林省舉步艱難;還有雙孢蘑菇栽培,在吉林省也遭到了香菇同樣境地,實事求是的說,吉林省是農業(yè)大省、畜牧大省,生產雙孢蘑菇的原料優(yōu)勢明顯,但為什么到現在也僅有零星種植呢?我覺得除了雙孢菇栽培費工費時東北人懶惰心理作怪不樂意種植以外,最根本的還是市場需求問題,雙孢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國,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消費者認知度很高,市場受歡迎,消費量也大,
在我國除了沿海城市受外來影響較大,有少量銷售外,內陸尤其是東北市場需求量很少,為什么呢?雙孢菇口感不受歡迎,有些消費者不喜歡這恐怕是主要原因。有菌界同仁認為只要自己的產品質量過硬,就不愁銷路,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質量再好,檔次再高,有無消費者認可?消費者能否買的起?所以市場需求才是主要的。
第二個商人的失敗,也是在于沒掌握消費者的心態(tài),雖然其經營的產品,高中低檔都有,但消費者認為他的低檔產品品種不全,價格也相對偏高。歸根結底市場需求還是占主要的,在食用菌產業(yè),有些企業(yè)搞大而全,多元化經營,但不見的比專業(yè)化經營效益高多少,這個行業(yè)一招鮮走遍天的例子太多了,據了解東北某幾個人的菌業(yè)公司,僅賣黑木耳一級母種就獲上千萬巨額資金。
第三個商人的成功,就是因為他賣的是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平菇是食用菌栽培中生產規(guī)模最大、產量最多、從業(yè)人員最廣、食用人群最廣泛的品種之一,尤其是近幾年來興起的烤串平菇,很受人們歡迎,大小餐飲中的麻辣燙也多以平菇做原料,消費面越來越大,經過數年的宣傳普及,消費者已經認可。幾乎在偏遠小鄉(xiāng)鎮(zhèn)平菇都有市場,這充分說明市場需求的關鍵性。還有黑木耳生產量在東北三省多少億袋?數字讓我們乍舌,如果把這些產品堆到歐美國家,肯定難以銷售,而我國龐大的市場足以吞吐,這就更加說明了市場需求的重要性。
我們有些菌界人士都說市場是最無情的,自己的好產品賣不出去,怪消費者不掏腰包,數落起來,足可列出九九八十一條罪狀,似乎全是消費者的不是,而將自己的責任推了個一干二凈,其實,消費者是最無辜的,罪魁禍首還在于菌人自己,消費者需求是隨時都存在的,也隨時在動態(tài)變化的。而眼下我們菌界最愛犯的毛病就是“不騎馬不騎牛,騎頭毛驢隨大流”,干什么事情都一窩蜂風地跟著上,全然不顧市場的需求,連消費者的心態(tài)和市場最基本的規(guī)律都沒弄清楚,反而怨天怨地怨人,看來真的去看“心理醫(yī)生”了.
千言萬語一句話,食用菌產業(yè),市場需求很關鍵!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