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境內(nèi),林木蔥翠,空氣純凈,歷來盛產(chǎn)木耳。其味鮮美,滑嫩。是人們特別喜愛的健康珍品,是二十一世紀最為流行的美味食品。 食用方法:干品溫水泡發(fā)30分鐘左右,去蒂洗凈,用于煨雞、燉肉、煲湯、鮮嫩爽口。
黑木耳是一種藥食兩用的菌類植物,我國早在隋唐年間就開始人工培植并將它列為可藥用的植物。黑木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鐵、鈣、維生素、粗纖維,其中蛋白質(zhì)含量和肉類相當,鐵比肉類高10倍,鈣是肉類的20倍,微生素B2是蔬菜的10倍以上,黑木耳還含有多種有益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黑木耳具有益氣強身、滋腎養(yǎng)胃、活血等功能,它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降低血粘,軟化血管,使血液流動動暢,減少心血管病發(fā)生。黑木耳還有較強的吸附作用,經(jīng)常食用利于使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黑木耳對膽結(jié)石、腎結(jié)石也有較好的化解功能,因為它所含的植物堿具有促進消化道、泌尿道各種腺體分泌的特性,植物鹼能協(xié)同這些分泌物催化結(jié)石,潤滑腸道,使結(jié)石排出體外。 “黃山石耳”是一種藥用山菜,在徽菜中屬上等名菜。 “黃山石耳”形狀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表面呈黑色,有細刺,背部長著一層青苔似的淡綠膜,正中有蒂,長在懸?guī)r絕壁陰濕處的石隙之中,一般要六七年才能長成。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中稱石耳“久食色美,益精悅神”。民間常用石耳治喉痛,療效顯著。《本草綱目拾遺》又曰:“作羹餉食,最為珍品。”用石耳煨肉或燉雞,鮮美可口,素為食客稱贊。采“黃山石耳”是件艱難的事,黃山山高林密,山上山下溫差大,一般在5一10月這段時間采摘。藥農(nóng)要選擇晴好的天氣,結(jié)伴而行,隨身攜帶粗麻繩和特制竹筐等物品,攀懸?guī)r,登陡壁,尋找到石耳蹤跡后,先要選擇下山的地點,將粗麻繩一端系在山頂大樹上或穿在山巖石孔中,一端拴在藥農(nóng)身上。藥農(nóng)由此下放到三四十丈的深谷中去采摘,得來堪稱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