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新月史靜岳獻榮張乃明夏運生羅海群羅婉玉
【機構】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云南省土壤培肥與污染修復工程實驗室
摘要:盆栽條件下對間作、尼龍網(wǎng)分隔和單作的玉米和大豆接種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Funneliformis etunicatum(FE),以試驗AMF和種植方式對玉米和大豆作物種間氮素競爭的影響。結果表明,接種FM和FE的玉米和大豆植株無論何種種植方式均有一定比例的侵染,侵染率為37%–56%。不管AMF接種與否,玉米的生物量大小依次為間作>尼龍網(wǎng)分隔>單作,大豆生物量大小依次為單作>尼龍網(wǎng)分隔>間作,說明間作促進了玉米的生長,卻抑制了大豆的生長。無論何種種植方式,AMF處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含量和吸收量,降低了玉米和大豆根際土壤堿解氮的含量。在同一AMF處理3種種植方式內(nèi),間作種植對玉米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而單作對大豆植株氮含量和吸收量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所有處理中,玉米對營養(yǎng)的競爭力和對氮的競爭比率均優(yōu)于大豆,無論何種AMF處理,間作處理下的玉米相對于大豆的營養(yǎng)競爭能力均優(yōu)于尼龍網(wǎng)分隔處理,無論何種種植方式,AMF處理下的玉米相對大豆對氮的競爭比率高于NM處理,可見,玉米始終處于競爭優(yōu)勢地位,而大豆則始終處于劣勢。接種AMF均顯著地促進了玉米和大豆的生長,并顯著提高了玉米相對于大豆的競爭能力,在FM接種及間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對土壤堿解氮的吸收利用較多,但玉米相對大豆對營養(yǎng)的競爭力和氮競爭比率最高,表明AMF影響了寄主植物的種間競爭力,并且在AMF和間作協(xié)同作用下的影響最為明顯。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561057); 院士專家工作站項目(2015IC022);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省創(chuàng)新團隊開放基金(2015HC018)~~;
關鍵詞:叢枝菌根真菌; 種植方式; 紅壤; 種間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