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6~28日,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xié)會第58屆年會在馬格德堡的Ramada酒店召開。
與會代表約100人,其中有25位是荷蘭人。在正式會議開始之前,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xié)會向來賓展示了一張專門為珍稀菇設計的海報。隨后,來自荷蘭CNC公司(www.cnc.nl )負責珍稀菇業(yè)務的Bert Rademakers率先發(fā)言,他概括了珍稀菇栽培在歐洲的發(fā)展過程并對其未來市場進行了展望。根據Bert Rademakers的調研結果,目前已有5~10個具有商業(yè)價值的珍稀菇品種可以在歐洲大規(guī)模推廣種植?!跋啾软n國和中國,歐洲在珍稀菇栽培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亞洲的食用菌市場上,珍稀菇占據主導地位。” Bert Rademakers介紹了幾種不同的珍稀菇栽培模式,并比較了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2000年,CNC公司開始大批量生產珍稀菇栽培所用的培養(yǎng)料?!艾F(xiàn)在我們每周可生產培養(yǎng)料30噸,而且勞動力成本較為低廉,但是大批量生產的風險是,一旦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就會前功盡棄?!?Bert Rademakers認為,瓶栽模式適合在歐洲發(fā)展,而且這種模式在亞洲已很成熟。
Bert Rademakers接著說,“近幾年來,歐洲的珍稀菇消費量呈上升態(tài)勢,尤其是對香菇和幾種珍稀菇的混合包裝需求增長很快。雖然從亞洲進口的珍稀菇數(shù)量已超過了歐洲本土的產量,但是在德國生產的珍稀菇通常都通過了有機認證,擁有ECO標識,相比來自中國的進口貨,這樣就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歐洲的食用菌栽培者需要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栽培方式,是堅持周年生產?還是只生產一個特定的品種?這一切都應由市場來決定。Bert Rademakers強調,“貿易商更傾向于從亞洲進口珍稀菇,特別是那些香味濃郁、口味偏淡,而且具有藥用療效的品種。宣傳食用菌具有藥用療效,這在歐洲會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但是,只要消費者對珍稀菇有需求,我們就可以去大力發(fā)展它?!?/FONT>
Bert Rademakers的發(fā)言結束后,許多聽眾參與了討論,大家都認為,在珍稀菇領域,歐盟和中國的競爭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而且對歐盟是不公平的。目前,歐盟各國對進口的珍稀菇的名稱叫法十分混亂,因而海關統(tǒng)計也很不準確。這個問題必須要盡快解決。
德國食用菌種植者協(xié)會2007年的年會將在瑞士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