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爾沁區(qū)紅星街道通過改良新技術、巧打時間差、經營多元化三種方式鏈起食用菌產業(yè),激活一片市場。
4月19日,該街道綠源興菌業(yè)公司大棚內生機盎然,連成排的菌棒上結滿了大個兒的白蓮菇,隨便摘一個都在一斤左右。然而懂行的人都知道,白蓮菇屬于低溫品種,在這個季節(jié)白蓮菇是不生長的。據公司經理李義輝介紹:“秘訣主要就是覆土,覆土以后在土的成分里加入少量營養(yǎng)液,這樣就能增加食用菌的產量。經過覆土實驗整個棚產量增加30%,按10塊錢一斤計算就能增收3萬多元吶!墻體覆土也是我們在今年開春大膽嘗試的新技術,把菌棒像砌墻一樣用加了養(yǎng)分的粘土聯合起來,再配以適宜的溫度,喜熱的白蓮菇在春天也可以迅速的生長,而且體格大,口感好,又是反季節(jié)上市,白蓮菇銷售當然不在話下。”李經理一邊拿著白蓮菇一邊信心滿滿地向筆者介紹。
當前,該街道前雙井子的平菇也正是大量采摘的時候,每天每個大棚都有1000斤的平菇等待銷售,雖然是批量上市,但由于健全了農超對接銷售渠道,前雙井子的蘑菇產多少超市要多少。種植戶盧鳳潔看著自家的蘑菇笑呵呵地說:“今年蘑菇一塊五銷售到市場上去,一天一噸,肯定都能售完。”
前雙井子的農超對接在食用菌產業(yè)中叫做鮮蔬銷售,把大棚中的食用菌直接供應到市場,這也是該街道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的三種模式之一。今年,該街道還將計劃把食用菌發(fā)展到200萬棒以上,總共帶動100多種植戶參與進來,讓食用菌產業(yè)真正成為富民強街的朝陽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