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田
黑木耳,是林區(qū)的寶貝,也是森工系統(tǒng)的支柱產業(yè)。受配套資源的減少,如控制采伐木耳段減少、鋸末減少等影響,產業(yè)發(fā)展也受到制約。然而,在我省牡丹江有一個人24年如一日在研究黑木耳。
他叫閆寶松。常年奔波在林間地頭的小閆,菌農更愿意稱他“老閆”。47歲的他又黑又老,看起來不像是個專家,更像農民。
1987年,從八一農墾畢業(yè)的閆寶松便分配到省林副特產研究所,從事食用菌科研、栽培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工作。從那時起,他和黑木耳結緣。
初出茅廬的小閆,一頭扎到林場,和菌農“混”在一起,書生變成了老農。大量來自一線的數據,準確可靠,影響木耳產量和質量的病根兒也找到了。
不久,根據我省自然氣候、資源等條件及食用菌各個品種的特點、市場前景等因素,閆寶松研發(fā)了適合我省大面積生產的黑木耳、滑菇等品種的栽培和豐產技術,培育出了黑木耳優(yōu)良品種3個,1個通過省級審定登記,2個通過市級審定登記,并在全省食用菌產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在緊張的下鄉(xiāng)之余,閆寶松先后主持參與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科技論文近20篇,主持參與制定了我省主栽黑木耳、滑菇、元蘑、猴頭等食用菌生產栽培的技術規(guī)程。
菌農都說,閆寶松研究的黑木耳很特別,沒有蟲害,產量還高。寶山林場的范文濮豎起大拇指:老閆的技術管用,一句話夠我們跑10年的。閆寶松說,他防治黑木耳病蟲害不用藥,采用的是生物防治,可提高木耳自身免疫力。木耳沒有農藥殘留,產量高品質好。閆寶松向記者展示了大耳片且小根的木耳,果然與眾不同,這種木耳一袋讓菌農增產0.3兩,增收0.6元。
天氣剛剛轉暖,閆寶松(右一)又背起挎包,扎進了林區(qū)田間地頭,現場幫助菌農解決實際問題。(躍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