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只有精品一级试看30秒|色欲无码蜜臀久久AV|国产一级婬片片A片A毛片A级|国产午夜精品福利一区久久久|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yè)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tài) » 名人名企 » 正文

    最“大”的公司:訪廣東林中寶食用菌有限公司總裁王碧光


    【發(fā)布日期】:2010-08-28  【作者】:余杰

      近日,筆者在云南昆明舉辦的“首屆中國蕈菌與健康高峰論壇”上,被出席會議的89歲高齡的原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余永年教授一席話所吸引:如果說中國菌物學會秘書長、常務副理事長,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副會長、現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卯曉嵐教授,于2000年主編的曾于2003年獲中國圖書獎的《中國大型真菌》,記述菌物1700多種,彌補了我國大型真菌彩色圖譜的空缺,是公認的“中國第一部可以媲美于世上任何國家同類出版物之真菌巨著”。那么,廣東省清遠市林中寶珍稀食用菌研究所所長王碧光,則開了一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廣東林中寶食用菌有限公司。問為啥這么說?余教授不無感嘆地說,因為數百里山川就是他的工廠,8000多戶菇農就是他的員工;8000多戶粵北山民就是靠他帶動種植食用菌,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于是,筆者相約抽空來到了位于粵北山區(qū)的清遠市,見到了王碧光。

      開辦全國第一家“林中寶食用菌餐館”

      傍晚時分,趕到他的公司總部。筆者見到的只是滿樓的各式各樣包裝的林中寶產品,還有滿墻壁的各式各樣的獲獎證書,聽到的是樓上樓下要求訂購產品的電話聲音。一看時間,他說吃點我們的便飯吧。隨即便來到了有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副會長、現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卯曉嵐教授題詞的食用菌餐館。話匣子也就此打開。

      1950年出生于廣東普寧一農村家庭,高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當了農民,他想學點技術掌握一技之長,但學什么,又向誰學呢?機會來了。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吳新容下放到汕頭市郊,決定因地制宜,搞一個食用菌研究室。22歲的王碧光找到吳教授,要跟他學藝。吳教授正需要助手,便將王碧光及另外幾個年輕人收下做徒弟。

      食用菌栽培是一件很累人也很單調的活,每天搬動那些笨重的圓木,將稻草挑回來,切碎,然后放到石灰水里浸泡消毒……過不久,另外幾個學藝的年輕人都走了,只有王碧光堅持了下來。老教授看王碧光忠誠勤奮,也就悉心教導,毫不保留。1976年,文革結束,吳教授臨走的時候,開玩笑地對王碧光說:“我先前帶研究生,都是一次帶好幾個,這三年,我就只帶你這一個‘研究生’啊。”

      后來,王碧光因工作需要調到了清遠。清遠縣地處粵北,山多地薄,農民生活貧困。當時清遠的縣委書記請王碧光在山里的龍灣生產隊搞一個試點菇場,嘗試致富途徑。那可是真正的崇山峻嶺,溝寬壑深,古木滴翠,王碧光帶領幾個群眾,在大山深處搭起了木棚,從此吃住勞動都在那里。與他們做伴的只有山上的鳥鳴,還有那叮你一口便腫一個大包的山里飛蟲。后來,王碧光在深山里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訂閱資料,培育菌種,又翻山越嶺、走村竄寨,給菇農們提供技術指導,他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全都奉獻給了粵北山區(qū)。

      茫茫大山,阻斷了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卻阻不斷當地農民愛家致富的夢想。大山深處,缺少人才,缺少知識,卻不缺不受污染的原材料。王碧光在大山里研究了10年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與山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深深知道山民們的勤勞與渴望富裕的心情。

      一開始,他只是把菌種賣給山里菇農,之后在技術上給菇農以指導。崇山峻嶺,人口稀疏,往往翻山越嶺十數里才能見到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又往往只有幾戶十幾戶人家。每當王碧光送技術到農戶,他就帶上牙刷毛巾和幾件簡單的換洗衣物,然后便離開實驗基地,一村一寨地走下去,到哪家餓了便在哪吃,到哪天黑了便在哪家睡。慢慢地,賣菌種讓王碧光積累了第一桶金。但是菇農的菇全由他們自己想法銷售出去,有時便會碰到不好銷的情況,而產品積壓又常常影響菇農種菇的積極性。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王碧光想開一家食用菌餐館。

      一個周末,一家人團聚,因為來不及到市場上買菜,妻子便用菇作主料,變著花樣去烹炒,最后往餐桌上一擺,簡直就是一個豐富美味的食用菌套餐。吃著吃著,王碧光豁然開朗:為什么不辦一家食用菌餐館呢?這樣以來,菇農的產品銷售不就有保障了?1996年,王碧光在清遠市開辦了全國第一家“林中寶食用菌餐館”,推出食用菌健康套餐,讓人們品嘗“大森林美食”,生意十分紅火。王碧光緊接著又在廣州、深圳、茂名、中山、東莞、肇慶等地開設了11家吃菌連鎖店。“林中寶”科研生產基地就坐落在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筆架山公園旁邊,這讓王碧光再次嗅到商機。王碧光對科研生產基地進行了一番設計和修整,建起了國內首家以食用菌為主的生態(tài)旅游景點“林中寶百菇園”,讓游客在這里觀賞千姿百態(tài)的菇類和種植過程,還可以親手采摘喜歡的各種鮮菇,在園中的餐廳烹食。這一形式一推出又大受歡迎。

      王碧光還看到對食用菌進行深加工的前景。他深知靈芝的價值,于是加大科研投入,對靈芝的藥膳作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考證。1986年王碧光下崗創(chuàng)業(yè)時,身上只有幾百元錢,如今當年的窮小子已是身家五六百萬的大老板,“林中寶”已是一家集科研、生產、深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yè),每年創(chuàng)經濟效益近6000萬元。同時,在王碧光帶領下,8000多戶粵北山民靠種植食用菌,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還是河東:一棵樹理論

      在與王碧光交談在中,筆者獲知,今年是廣東林中寶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了,應當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王碧光這家公司應該脫胎換骨,開始轉型。而王碧光給筆者展現的依然還是“三十年河東”,這就是與菇農與菌農永遠一起發(fā)展! “如果把桃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比作一棵大樹,那么景區(qū)附近村民就是樹枝和樹葉,根深才能葉茂,將來景區(qū)發(fā)展了,附近的村民也會跟著發(fā)展起來。就拿我們的企業(yè)來說吧,區(qū)域總代理就是樹根,每縣一家的加盟專賣店就是樹干,而團購、超市、藥店就是樹枝,講座服務、信息反饋就是樹葉,巡查、培訓就是開花,效益就是結果,我們總公司的員工就是‘農夫’,這就是做好跟蹤服務,做好信息反饋,做好市場策劃,像農夫那樣勤施肥、勤澆水、勤耕作,我們的企業(yè)就一定能做強、做大”。

      “理論”來自感激。1976年,王碧光調到粵北清新縣,專門負責指導當地的農民栽培食用菌。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和大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清遠縣是廣東有名的貧困縣之一。乍一來到,王碧光就打起背包鉆進了深山老林。他與當地的農民一起搭起茅寮,支起鍋灶,過起了野居生活,在十分艱苦的環(huán)境里,開始了新的科學栽培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整整兩年的時間,王碧光終于在這里完成了山區(qū)栽培草菇、香菇、木耳的研究工作,掌握了一整套實用技術。此間,他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又把技術傳授給了當地的農民。種菇熱很快在全縣山區(qū)的各鄉(xiāng)傳播開來。80年代初,清新縣的種菇場就發(fā)展到200多個,許多菇農陸續(xù)成了萬元戶。這對世代貧窮的山民來說,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農民把王碧光當作財神,也視為親人。

      1982年的秋天,正值王碧光日以繼夜地在山里的菇場搞研究試驗時,連續(xù)的暴雨使牛坳山的山洪暴發(fā)了。王碧光一個人被困在了山坳里。寒冷勞累、缺糧斷炊,使他患上了傷寒病,四五天粒米未進,危在旦夕。王碧光遇險的消息驚動了當地領導,更讓山里的鄉(xiāng)親們日夜不寧。洪水還沒有退下,在當地領導的組織下,山民和民兵冒著生命危險,涉過急流險灘,用擔架把他抬了出來。每當回憶起這段往事,王碧光都深情地說,清遠的大山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山里的鄉(xiāng)親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只有把有限的生命和技能奉獻給山里的鄉(xiāng)親們才覺得心中無愧,終生無悔。也正是為了這一心愿,1986年底,組織上準備提拔他任縣科委副主任,王碧光婉言拒絕了。他說,他不適合當官,他一輩子注定離不開大山,離不開農民,還是和農民兄弟泡在一起有作為。為了把種菇技術傳授給更多的農民,1987年,辭官的王碧光聯合12家農戶,以6000元資金起家,創(chuàng)辦了清遠地區(qū)第一家食用菌培育中心,并注冊成立了公司。從此,王碧光和他的食用菌開發(fā)事業(yè)踏上了一個新的里程。

      就這樣,林中寶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從清新縣太和菌種廠起步,一步一個腳印,樹立“產品就是人品”的理念,運用“一棵樹”銷售模式,從一個種菇、賣菌種的個體戶發(fā)展成為集科研、生產、深加工、銷售及生態(tài)旅游于一體的多元化民營高科技企業(yè),肩負著食、藥用菌良種的選育、生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培訓,以及靈芝茶、靈芝孢子粉的研究開發(fā)重任,使自己的產品走出清遠、走出廣東、走向全國、走向全球,終于成為民族品牌。2000年以來,林中寶公司先后被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yè)龍頭企業(yè)”、“全國權威機構認證質量信得過好產品”;2003年,林中寶牌靈芝孢子粉膠囊在北京獲準進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大廳展示交易,并榮獲“廣東省最佳參展企業(yè)”稱號;2004年1月,林中寶公司食用菌干鮮產品被廣東省農業(yè)廳授予“無公害產品”稱號;林中寶產品被國家衛(wèi)生部批準為“保健食品”,被評為“優(yōu)秀名牌產品”;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科技一等獎;林中寶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林中寶產品以過硬品質贏得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中小企業(yè)節(jié)“2009中國企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評選中,林中寶公司創(chuàng)造的“靈芝孢子粉‘酶’發(fā)酵軟壁技術”榮獲“最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企業(yè)成果獎”,這是清遠市食品行業(yè)中唯一獲獎的企業(yè),填補了清遠市空白。

      機遇興許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2010年3月28日,是廣東林中寶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三㈩周年的日子,同時也是企業(yè)獲得 “清遠保健食品首家出口創(chuàng)匯企業(yè)”。2009年,林中寶公司生產的靈芝茶、靈芝含片、靈芝孢子粉、靈芝孢子粉膠囊、靈芝片、黑木耳經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審查,符合出口食品生產企業(yè)衛(wèi)生要求,予以注冊,準許出口。至此,林中寶經過三㈩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從清新縣太和菌種廠起步,一步一個腳印,樹立“產品就是人品”的理念,終于成為民族品牌。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中小企業(yè)節(jié)“2009中國企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評選中,林中寶公司創(chuàng)造的“靈芝孢子粉‘酶’發(fā)酵軟壁技術”榮獲“最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企業(yè)成果獎”。林中寶是清遠市食品行業(yè)中唯一獲獎的企業(yè),填補了清遠市空白。此外,該公司還順利通過歐盟、瑞士、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藥監(jiān)機構審批,獲準林中寶靈芝孢子粉(膠囊)在自己的轄區(qū)內上架銷售。

      作為廣東省民營高科技企業(yè),林中寶始終致富不忘根本,它把從清遠這片土地獲取的“寶貝”也無私地回報于清遠人民,因為有一件事令王碧光總裁終生難忘的:1982年8月12日,突然山洪暴發(fā),正在清新縣桃源鎮(zhèn)菇場搞實驗的王碧光不幸被困在菇場,鎮(zhèn)里得知情況后,馬上派出民兵小分隊去搶救,終于將準備和死神打交道的王碧光從菇場里安全地救了出來。王碧光把這份真情銘記于心,決心要以自己的技術回報山區(qū)人民!因此,我們常聽到這么一句話,“林中有寶亦有情”,那是因為林中寶時刻把扶貧助困作為已任,對下崗工人、特困戶、殘疾人士實行扶貧助學,免收大部分菇農技術培訓費,不少人已成為種菇能手、技術骨干,帶動了眾多山區(qū)菇農脫貧致富,創(chuàng)造社會經濟效益。林中寶運用“公司+基地+農戶”、“科技+服務”的扶貧開發(fā)經營模式,在粵北山區(qū)、安徽、云南、吉林等省市建立了相當規(guī)模的靈芝和食用菌生產基地,向山區(qū)人民免費提供菌種,為山區(qū)人民排憂解難,為發(fā)展“三高”農業(y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清新縣山塘鎮(zhèn)學員徐金葵,為了改變家庭經濟窘況,她嘗試過養(yǎng)豬、養(yǎng)魚、種菜等,但都沒有使她致富。1998年,她在“林中寶”學會了種植草菇、金鳳菇、鮑魚菇等多個品種,收入逐年增加,年收入達數萬元。在嘗到甜頭后,信心百倍擴大種植,面積達1000平方米,菇棚10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公司成立以來,共培訓了4800多農民,帶動山區(qū)周邊10000多戶農民種菇致富;對下崗工人、特困戶、殘疾人還實行培訓免收學費。至今,林中寶為社會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累計3.2億元。與此同時,為社會捐贈各類公益事業(yè)累計超過130萬元。2006年,王碧光總裁榮獲廣東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yōu)秀民營企業(yè)家稱號,被市、縣分別授予“山區(qū)扶貧能手”和“中國菇王”的光榮稱號。

      林中寶秉承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年組織員工開展訪貧問苦、關心弱勢群體的活動。公司黨支部不定期組織黨員、團員深入貧困山區(qū)的敬老院、特困農戶家庭,為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送去公司優(yōu)質產品和慰問金。與此同時,公司每年還將一大批靈芝茶、靈芝孢子粉膠囊免費贈送給清遠市各中小學生和家庭特困的病患者。

      “來自深山林中寶,自有清香傳萬家”。王碧光總裁常說:“林中寶屬于人民,因為林中寶是健康的象征,我的努力是讓天下的人民都健康。”

      全國食用菌行業(yè)龍頭:靠30年技術積累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目前全國生產靈芝孢子粉的企業(yè)不下10多家,“林中寶”作為“后輩”,為何能“后聲奪人”呢?王碧光意味深長地說:“這叫‘好酒不怕巷子深’。告訴你,我們有秘密武器哩!”“什么秘密武器呀?”記者問。“就是‘五大優(yōu)勢’”。王碧光如數家珍地列舉道:“一是品種好;二是栽培環(huán)境獨特;三是培植材料‘正宗’;四是靈芝孢子粉收采適時;五是采用獨創(chuàng)的‘軟壁’技術,功效更勝一籌。”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120多種靈芝品種,而我國則有60多種,其中以韓國赤芝、日本紅芝和中國松杉芝為佼佼者。科學檢測表明,靈芝含有高單位天然有機鍺、高分子多糖、腺和三萜類等成分,對人體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等有較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且能升高白細胞,故可用于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靈芝真菌在發(fā)育后期產生并釋放出一種肉眼看不見(只能在600倍以上的顯微鏡下觀察)的種子——靈芝孢子,這是靈芝的精華,包含了靈芝所有活性成分,而功效比靈芝實體高出75倍。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靈芝孢子粉非常難收集,大約1000公斤靈芝才能收集到1.3公斤孢子粉原粉,提純之后僅剩下不到1公斤,可見其身價之高貴。

      “我們畢竟是‘游擊隊’,打大戰(zhàn)役還要依靠‘正規(guī)軍’。這個‘正規(guī)軍’就是中山大學藥物開發(fā)中心。”王碧光風趣而意味深長地說。原來,王碧光早就在尋找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伙伴,而慧眼識寶的中山大學藥物開發(fā)中心主任曹維教授、孫素蘭副教授等專家們也相中了“林中寶”這個項目,雙方一拍即合。“游擊隊”與“正規(guī)軍”協(xié)同作戰(zhàn),果然所向披靡。2001年10月,喜訊從北京傳來:林中寶牌靈芝孢子粉膠囊獲得了批準,成為國字號的保健品曲正式譜寫完成,在林中寶公司的發(fā)展史上又樹立起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清遠市高新區(qū)荷興工業(yè)城,筆者走訪了王碧光興建的下屬企業(yè)———清遠市林中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據了解,該項目是這個市2005年重點工程奠基項目之一,經過三年的籌建,已經在2009年6月投入生產。只見拔地而起一座占地0.63萬平方米的三層樓宇,從外面看,還以為是一幢高級住宅樓房,走進廠區(qū),但見德國進口的生物工程設備正在運行。

      陪同一起的王碧光向筆者描繪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藍圖:生物科技公司依托林中寶食用菌公司積累28年的技術優(yōu)勢,與中山醫(yī)科大學藥物開發(fā)中心攜手合作,從事食、藥用菌生物保健技術研究和生產,以食、藥用菌的天然、綠色保健食品為主導,與國際市場的發(fā)展接軌,將食、藥用菌農業(yè)綠色進行深加工。林中寶率先建立和完善食品行業(yè)準入機制,研制開發(fā)出林中寶牌靈芝孢子含片、靈芝孢子粉膠囊及靈芝茶(高濃縮型)保健食品等。王碧光還介紹說,按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保健食品GMP要求,建設綜合GMP車間、生物科技大樓、中試車間及配套工程。其中,車間布局分成一般生產區(qū)、10萬級潔凈區(qū)和萬級潔凈區(qū)。選購進口德國先進設備,設備選型符合GMP要求,并力爭先進、高效、節(jié)能、低噪等特點。生產劑型包括:片劑、膠囊、顆粒劑和茶劑等四個劑型。他滿懷信心地說,該生物科技公司投資3000萬元,占地18畝,具備年生產能力10億元以上,主要生產為林中寶牌系列產品:靈芝孢子含片年產1.2億片;靈芝孢子粉膠囊年產0.6億粒;靈芝孢子粉顆粒劑年產5000萬袋;林中寶牌靈芝茶茶劑年產5000萬袋。

      多年來,公司下屬科研企業(yè)———林中寶珍稀食藥用菌研究所,與廣州中大藥物開發(fā)中心(原中山醫(yī)科大學)的多位教授合作,大力研究農產品靈芝食藥用菌深加工技術,采用生物工程“酶”發(fā)酵工藝,成功研制出國家衛(wèi)生部批準的保健食品“軟壁”靈芝孢子粉膠囊等深加工產品。為有需要的健康保健者、免疫力低下者、亞健康者、病患者、喝酒過多及常喝酒者提供一定的輔助治療。目前,林中寶珍稀食藥用菌研究所擁有專職技術人員30人,其中教授占有6.7%,碩士占3.7%,大專學歷以上科研人員占83.3%。(余杰)
     

     
     
    [ 動態(tài)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tài)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fā)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xié)議  |  信息規(guī)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