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秋十月,基地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赤松茸種植啟動儀式,猶如一曲悠揚的田園詩,緩緩拉開了稻菇輪作新篇章的序幕。時至今日,五十余個日夜的更迭,大棚內(nèi)已是一片生機勃勃,赤松茸如同羞澀的孩童,爭先恐后地探出泥土的懷抱,在寒冷的冬天迎來了屬于它們的豐收盛宴。
踏入那溫暖濕潤的種植大棚,仿佛步入了一個夢幻般的菌類王國。一朵朵、一簇簇赤松茸,在稻草的掩映下,猶如雨后春筍般倔強地破土而出。它們以白色菌桿為骨,撐起那圓潤飽滿、酒紅如霞的菌蓋,宛如林間散落的一柄柄小巧玲瓏的紅傘,胖嘟嘟的模樣,透著一股子惹人憐愛的勁兒。
“瞧,每個大棚都是生命的樂章,一個個‘胖小子’爭先恐后地亮相,真是讓人又驚又喜!”基地的“大家長”李淑蘭,每日必至,看著這些小紅腦袋和白嫩菌柄東一叢西一簇地冒尖,她笑靨如花,話語里藏著難以掩飾的激動。
李淑蘭捧著赤松茸,臉上難掩豐收的喜悅。
入冬后,赤松茸步入采收的黃金時期。美味的菌子經(jīng)過冷庫的洗禮,帶著山間的清新,直接被打包送往珠三角的餐桌,成為都市人味蕾上的新寵。
稻菇輪作是“雙百行動”高校技術幫扶的結(jié)晶。人們巧妙地將水稻與大球蓋菇的種植周期相結(jié)合,送走九月滿地稻香后,廣袤的土地經(jīng)過一番精心整理,十月便迎來了菌種的播種。棚膜之下,冬閑田變身成了生產(chǎn)大球蓋菇的溫床。來年四月,當赤松茸完成使命,其基質(zhì)土又化作滋養(yǎng)水稻的沃土,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待到四月,這片菇田將換上新裝,迎接‘稻菇米’的誕生?!比f益是“雙百行動”高校駐縣服務隊的副隊長,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他說,稻菇米作為新品種的水稻,品質(zhì)遠超尋常,是大地給予勤勞人們的又一饋贈。
如此,從秋到春,從稻到菇,這片土地見證了自然的智慧與人類的匠心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