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可以見小人”“見不到小人給差評”……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在一些網絡平臺上發(fā)現(xiàn),部分賣家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向消費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產品介紹和評價中,一些人還宣揚菌類的“致幻”作用。
為何一些消費者對致幻菌菇“趨之若鶩”?網絡平臺販賣這些菌菇是否涉嫌違法?“新華視點”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嚴重可致死的野生菌卻在網上躥紅
每年夏秋是食用野生菌的時令。近來,一種名為“見手青”的野生菌在網上躥紅。
“‘見手青’是云南對多種牛肝菌的俗稱,菌肉碰傷后會呈靛藍色,所以叫‘見手青’。其中一些品種,如加工不當貿然食用會中毒。”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孫麗平教授說。
在抖音上,有數十個“見手青”的關聯(lián)話題,一些話題的播放量超過4000萬次。在一個題為“刺身見手青”的話題下,一名網友上傳了兩段疑似生吃“見手青”的視頻,引發(fā)其他網友熱議。有人直言,這樣做太危險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孫麗平介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無毒菌菇中混入了有毒品種;二是野生菌未經馴化,表層嫩薄易破裂,極易污染、滋生腐敗菌和食源性致病菌。
7月26日,昆明市民楊女士從冰箱里拿出此前炒好的牛肝菌熱熟食用,意外發(fā)生食物中毒并出現(xiàn)幻覺,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救治。
云南省衛(wèi)健委數據顯示,今年5月至7月,云南發(fā)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致12人死亡。
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網絡平臺的賣家除銷售常見的帶毒野生菌外,還兜售一種外號為“幻覺蘑菇”的毒品野生菌。
“幻覺蘑菇”學名裸蓋菇,食用后會產生更明顯的致幻效果。“跟裸蓋菇比起來,‘見手青’真的是小兒科了。”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裸蓋菇內含有一種名為‘賽洛西賓’(又名裸蓋菇素)的神經毒素,人在服用后會出現(xiàn)幻視、幻聽、感覺錯亂、人格解體及行為錯亂等反應,嚴重時會致人死亡。”
今年以來,貴州、新疆等地警方陸續(xù)打掉多個利用互聯(lián)網銷售裸蓋菇的犯罪團伙,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平臺購買裸蓋菇菌絲并學習相應的培育方法,得到裸蓋菇成品,并再次通過網絡平臺兜售給尋求刺激的人。
致幻作用竟成營銷噱頭
今年以來,一些描述誤食帶毒野生菌后出現(xiàn)幻覺的短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一些不明情況、尋求刺激的人開始主動搜尋這類“致幻菌”,一些不法商家趁機攬客。
記者在抖音看到,一商家在其銷售的“紅蔥牛肝菌”的產品介紹中,以“吃菌子看到小精靈”作為宣傳語,且沒有任何食用風險提示。據了解,紅蔥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種,近年來滇中地區(qū)食用紅蔥牛肝菌后中毒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在淘寶上,部分打著“致幻蘑菇”旗號的店鋪中,“見手青”的月銷量達百余單。而以“致幻菌”“見小人”等作為關鍵詞搜索,售賣相應野生菌的店鋪赫然出現(xiàn)在結果列表的靠前位置。
“云南特產‘見手青’,致幻菌見小人。”一家名為“滇中小哥”的淘寶店鋪,將野生菌的致幻作用作為其宣傳噱頭,商品詳情頁同樣沒有任何風險提示。記者向該店鋪客服詢問售賣此類帶毒野生菌是否需要相關資質證明,對方答復稱,這些都是本地吃的“安全菌菇”。賣家稱,其所出售的菌菇為野外采摘得到的。
在拼多多上搜索“致幻蘑菇”,結果也會導向“見手青”的相關賣家處,一些店鋪在商品出售詳情中也未進行食用風險提示。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祝良研究員介紹,在云南,“見手青”市場價為每公斤160元左右,網上售價更高;從收購到售賣,每公斤利潤可達100元左右,頗為可觀。
通過百度進行關鍵詞檢索,還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售賣裸蓋菇的賣家。他們通常以評論留言的方式,在視頻或工具類網站留下微信號、QQ號等聯(lián)系方式。
經過一番周折,記者聯(lián)系上一名聲稱有裸蓋菇售賣的賣家。他通過QQ給記者發(fā)來裸蓋菇樣本照片。“80元一克,10克起賣,下午就能發(fā)貨。”面對記者的詢問,賣家顯得頗為謹慎,在察覺到記者并無購買意向后,迅速刪除了記者的賬號并清除了聊天記錄。
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百度貼吧“裸蓋菇吧”已在此前被封禁,但仍能通過百度快照的方式,清楚地了解到相關賣家在今年四五月份發(fā)布的聯(lián)系方式。
記者已將上述涉嫌違法線索移交給公安機關。
別亂賣,別亂買
楊祝良說,互聯(lián)網平臺上銷售的所謂“有毒菌類”,大多是含有致幻毒素的野生菌。消費者不當食用后容易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輕則腹瀉、頭暈、出現(xiàn)幻覺,嚴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險。
云南省律師協(xié)會刑委會主任李春光說,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來說,賣家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從食品安全法的角度來看,賣家應當保證食品安全、衛(wèi)生、無毒、無副作用。商家以“可以致幻”“能見小人”等字眼作為噱頭進行宣傳,且沒有明確風險提示,這種行為屬于誤導消費者,如果出現(xiàn)后果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春光呼吁,進一步規(guī)范互聯(lián)網平臺銷售此類商品的行為?;ヂ?lián)網平臺應對相關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資質審查,對銷售食品信息進行嚴格審核,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
專家提醒消費者,不要為追求刺激體驗隨意食用可能有安全風險的野生菌。一旦出現(xiàn)身體不適,要第一時間前往醫(yī)院救治,并隨身攜帶野生菌的樣本或照片,供醫(yī)生采取相應措施。
李春光提醒,“賽洛西賓”屬《精神藥品品種目錄》列管的第一類精神藥品,《精神藥品管理辦法》規(guī)定,第一類精神藥品不得零售;任何在網上銷售或購買含有此類藥品的菌菇的行為,均屬違法行為,切勿以身試法。
為何一些消費者對致幻菌菇“趨之若鶩”?網絡平臺販賣這些菌菇是否涉嫌違法?“新華視點”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嚴重可致死的野生菌卻在網上躥紅
每年夏秋是食用野生菌的時令。近來,一種名為“見手青”的野生菌在網上躥紅。
“‘見手青’是云南對多種牛肝菌的俗稱,菌肉碰傷后會呈靛藍色,所以叫‘見手青’。其中一些品種,如加工不當貿然食用會中毒。”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孫麗平教授說。
在抖音上,有數十個“見手青”的關聯(lián)話題,一些話題的播放量超過4000萬次。在一個題為“刺身見手青”的話題下,一名網友上傳了兩段疑似生吃“見手青”的視頻,引發(fā)其他網友熱議。有人直言,這樣做太危險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孫麗平介紹,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無毒菌菇中混入了有毒品種;二是野生菌未經馴化,表層嫩薄易破裂,極易污染、滋生腐敗菌和食源性致病菌。
7月26日,昆明市民楊女士從冰箱里拿出此前炒好的牛肝菌熱熟食用,意外發(fā)生食物中毒并出現(xiàn)幻覺,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救治。
云南省衛(wèi)健委數據顯示,今年5月至7月,云南發(fā)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致12人死亡。
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網絡平臺的賣家除銷售常見的帶毒野生菌外,還兜售一種外號為“幻覺蘑菇”的毒品野生菌。
“幻覺蘑菇”學名裸蓋菇,食用后會產生更明顯的致幻效果。“跟裸蓋菇比起來,‘見手青’真的是小兒科了。”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裸蓋菇內含有一種名為‘賽洛西賓’(又名裸蓋菇素)的神經毒素,人在服用后會出現(xiàn)幻視、幻聽、感覺錯亂、人格解體及行為錯亂等反應,嚴重時會致人死亡。”
今年以來,貴州、新疆等地警方陸續(xù)打掉多個利用互聯(lián)網銷售裸蓋菇的犯罪團伙,不法分子通過網絡平臺購買裸蓋菇菌絲并學習相應的培育方法,得到裸蓋菇成品,并再次通過網絡平臺兜售給尋求刺激的人。
致幻作用竟成營銷噱頭
今年以來,一些描述誤食帶毒野生菌后出現(xiàn)幻覺的短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一些不明情況、尋求刺激的人開始主動搜尋這類“致幻菌”,一些不法商家趁機攬客。
記者在抖音看到,一商家在其銷售的“紅蔥牛肝菌”的產品介紹中,以“吃菌子看到小精靈”作為宣傳語,且沒有任何食用風險提示。據了解,紅蔥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種,近年來滇中地區(qū)食用紅蔥牛肝菌后中毒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在淘寶上,部分打著“致幻蘑菇”旗號的店鋪中,“見手青”的月銷量達百余單。而以“致幻菌”“見小人”等作為關鍵詞搜索,售賣相應野生菌的店鋪赫然出現(xiàn)在結果列表的靠前位置。
“云南特產‘見手青’,致幻菌見小人。”一家名為“滇中小哥”的淘寶店鋪,將野生菌的致幻作用作為其宣傳噱頭,商品詳情頁同樣沒有任何風險提示。記者向該店鋪客服詢問售賣此類帶毒野生菌是否需要相關資質證明,對方答復稱,這些都是本地吃的“安全菌菇”。賣家稱,其所出售的菌菇為野外采摘得到的。
在拼多多上搜索“致幻蘑菇”,結果也會導向“見手青”的相關賣家處,一些店鋪在商品出售詳情中也未進行食用風險提示。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祝良研究員介紹,在云南,“見手青”市場價為每公斤160元左右,網上售價更高;從收購到售賣,每公斤利潤可達100元左右,頗為可觀。
通過百度進行關鍵詞檢索,還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售賣裸蓋菇的賣家。他們通常以評論留言的方式,在視頻或工具類網站留下微信號、QQ號等聯(lián)系方式。
經過一番周折,記者聯(lián)系上一名聲稱有裸蓋菇售賣的賣家。他通過QQ給記者發(fā)來裸蓋菇樣本照片。“80元一克,10克起賣,下午就能發(fā)貨。”面對記者的詢問,賣家顯得頗為謹慎,在察覺到記者并無購買意向后,迅速刪除了記者的賬號并清除了聊天記錄。
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百度貼吧“裸蓋菇吧”已在此前被封禁,但仍能通過百度快照的方式,清楚地了解到相關賣家在今年四五月份發(fā)布的聯(lián)系方式。
記者已將上述涉嫌違法線索移交給公安機關。
別亂賣,別亂買
楊祝良說,互聯(lián)網平臺上銷售的所謂“有毒菌類”,大多是含有致幻毒素的野生菌。消費者不當食用后容易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輕則腹瀉、頭暈、出現(xiàn)幻覺,嚴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險。
云南省律師協(xié)會刑委會主任李春光說,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來說,賣家有義務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從食品安全法的角度來看,賣家應當保證食品安全、衛(wèi)生、無毒、無副作用。商家以“可以致幻”“能見小人”等字眼作為噱頭進行宣傳,且沒有明確風險提示,這種行為屬于誤導消費者,如果出現(xiàn)后果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春光呼吁,進一步規(guī)范互聯(lián)網平臺銷售此類商品的行為?;ヂ?lián)網平臺應對相關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資質審查,對銷售食品信息進行嚴格審核,保障消費者生命安全。
專家提醒消費者,不要為追求刺激體驗隨意食用可能有安全風險的野生菌。一旦出現(xiàn)身體不適,要第一時間前往醫(yī)院救治,并隨身攜帶野生菌的樣本或照片,供醫(yī)生采取相應措施。
李春光提醒,“賽洛西賓”屬《精神藥品品種目錄》列管的第一類精神藥品,《精神藥品管理辦法》規(guī)定,第一類精神藥品不得零售;任何在網上銷售或購買含有此類藥品的菌菇的行為,均屬違法行為,切勿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