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古田縣,帶有食用菌字樣的的招牌隨處可見。其中最顯眼的,就要數(shù)這一家食用菌批發(fā)市場了。
陳:市場總的占地面積有72畝,交易大廳3000平米,圍繞著四周有110間的店面,年交易額5.6億,入場經(jīng)營的食用菌產(chǎn)品有30多個品種。
古田縣號稱我國的食用菌之都,每年的食用菌產(chǎn)量有40多萬噸,其中銀耳可以占到總產(chǎn)量的近一半。但是在本地最大的食用菌批發(fā)市場里,卻幾乎看不到銀耳的影子。
銀耳又稱白木耳,是食用菌的一種。古田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開始栽培銀耳。銀耳在采摘之后,需要烘干才能保存。
這就是種植戶家里用的小型銀耳烘干灶。它需要用木材和銀耳的下腳料作為燃料。
曾育湘:我手上這一朵鮮品,新鮮的菇是經(jīng)過浸泡準備進烘干灶烘干的,那我們在烘干灶里面要經(jīng)過9個小時的烘干,才會變成這一朵干品,那比例是,我們是要5斤的新鮮的才烘干一斤的干品,這樣子。
銀耳的生長周期是40天,40天之后,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次性集中采摘和烘干。種植戶在那幾天里通常都要24小時不停的忙碌。即使這樣,也經(jīng)常會因為采摘和烘干不及時,出現(xiàn)銀耳爛掉的情況。
張義亮:你看像這些,有的葉子有一點爛掉的,它放在那個地上,都會一直爛進去,就是這樣子。
這樣的原因,也導致農戶很難擴大銀耳的種植規(guī)模。
湯東北:你一天你還要在家里面去烘干,還要去管菇,一個人忙不過來呀,只好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