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tài)第一縣慶元堅持踐行“兩山” 理念走出一條綠色發(fā)展道路
“香菇金名片” 讓菇農們生意越來越好做
麗水市慶元縣多年來保持著“生態(tài)第一縣”的名號,15年來堅持踐行“兩山”理念,走出了一條保護生態(tài)、綠色發(fā)展的道路。
走在慶元的路上,偶爾能聞到濃郁的菇香味,這股菇香被菇農們稱為“財富的味道”。近年來,慶元在提出“生態(tài)立縣”戰(zhàn)略后,政府鋪路助農,農民的收入已連翻幾倍。豐富的農林資源還讓竹木業(yè)成了慶元的主導產業(yè)之一,著名的雙槍竹木公司從這里走進千家萬戶,再作為國禮走向全世界。
慶元“騰籠換鳥”發(fā)展生態(tài)工業(yè),2019年全縣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11.12億元,生態(tài)工業(yè)成為“第一經濟”,既保護了生態(tài),又充實了“腰包”。
香菇帶來“金飯碗”
“全國菇農都愿來這里賣菇”
慶元成功打造出“香菇金名片”
在慶元香菇交易市場里,商攤們正忙著分揀香菇裝袋售賣,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菇農帶著剛收獲的香菇找客戶。市場負責人自豪地說:“之所以全國的菇農都愿來這里賣菇,是因為我們已形成品牌效應,在這里購買香菇質量更有保證。”
慶元香菇交易市場是全國唯一一家大型香菇交易中心,每年約有26億元的香菇在這里買賣。在這個“買全國、賣全國”的交易市場里,不受香菇收購期的限制,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菇農來這里買菇賣菇。市場負責人說:“求購香菇的客戶只要在樓下喊一聲,各個商戶就會拿著自家的香菇來賣,無論什么品種的香菇在這里都買得到。”
香菇交易市場里的菇農們都說:“這些年香菇生意越來越好做,錢包也越來越鼓了。”據介紹,慶元菇農的年收入從2000年的1萬至2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6萬至10萬元,年產量也較之前翻了3倍。2019年,慶元縣食用菌種植戶有4250戶,產值達4.09億元,農民們有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香菇。
香菇的種植在慶元已有些年頭。南宋時期,這里就有吳三公發(fā)明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的記載,到了明朝,還有“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的典故。20世紀80年代末,慶元人開始發(fā)展袋料香菇栽培,慶元香菇以“歷史最早、產量最高、市場最大、質量最好”聞名于世;2010年,全國首個食用菌產業(yè)基地落戶慶元。2018年,“慶元香菇”以品牌價值為49.26億元人民幣,名列全國食用菌類品牌首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香菇第一品牌。
來到慶元的人,都會收到這里的“香菇金名片”。不僅種植、銷售香菇,熱情的慶元人還會帶你品嘗香菇宴。繡球菌、牛肝菇……在慶元的飯桌上,你可以吃到品類豐富的香菇。
也曾因香菇“受傷”
產量上去了環(huán)境卻越來越差
慶元推行科學種植要種菇更要青山
因香菇而聞名的慶元,上世紀90年代末卻一度因為香菇而受傷。
慶元的香菇種植在1997年到達了峰值,那時慶元“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全縣香菇總產量達1.67億段。產量上去了,環(huán)境卻越來越差。栽種這些香菇需要耗費10萬立方米的木材,由于栽培香菇的木屑需要花錢購買,不少菇農為了節(jié)約成本,成群結隊到山上偷伐樹木。幾年下來,各村的山都“禿了頭”。村民們回憶說:“以前是遍山的林木,后來樹越來越少,光禿禿的山上只能看到砍樹的人。”
要種菇更要青山,怎樣實現兩者兼顧?在鼓勵慶元各村成立巡邏隊監(jiān)督村民偷伐樹木行為的同時,慶元縣相關部門大力推行科學種植。
“我們研發(fā)出了新型培養(yǎng)料配比,用竹節(jié)桿、農作物下腳料取代過去大比例使用的木屑,真正減少了森林資源的消耗。”慶元縣食用菌產業(yè)中心總農藝師葉長文說。這種科學栽培方式,讓慶元縣保持每年1億袋生產量的同時,保證森林資源消長的平衡,資源蓄積量也在持續(xù)增加。
種菇的問題解決了,菇農們擔心的還有銷售問題。“種好的香菇到了收購期如果賣不掉,只能爛在地里。”菇農們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慶元縣特別推出了“兩頭集中、中間分散”的模式,“菌棒由加工基地或合作社集中生產,菇農只負責栽培,加工銷售則交給專業(yè)企業(yè)負責。”葉長文介紹。這樣一來,不僅把菇農從高勞動強度中解放出來,還拓寬了銷路,實現增收減負。
提高資源利用率選育特色香菇品種
努力控制加工環(huán)節(jié)中的碳排放
慶元持續(xù)踐行“兩山”理論,把提高資源利用率作為了主要工作方向,除了采用科學化種植方式,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還選育出了一些特色香菇品種。
在傳統低端菇種的基礎上,慶元還自主培育了香菇241-4、慶元9015兩個品種,獲得了農業(yè)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頒發(fā)的《全國食用菌品種認定證書》,成為通過全國食用菌品種認定委員會認定的第一批食用菌品種。有了官方的認定,讓很多菇農對高端香菇有了信心,目前,已有不少菇農開始種植香菇241-4、慶元9015這樣的高端菇種,打破了低端香菇價格戰(zhàn)的僵局。
不僅如此,慶元縣還努力控制香菇加工環(huán)節(jié)中的碳排放,相繼開展了“星期天工程師”技術扶持和菇棚基地建設改造扶持工作,推行熱泵式食用菌烘干設備。慶元縣食用菌管理局副局長葉曉星表示:“扶持建成菌棒工廠化生產廠76家,年生產能力達8000萬袋,年工廠化生產菌棒6500萬袋,實現了菌棒工廠化生產縣域全覆蓋。”
種菇成了環(huán)保產業(yè),這讓菇農和政府都放下了心,開始加大種植力度。近年來,慶元縣先后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100個,目前,2萬棒以上的種植大戶有6成以上,還有不少新菇農加入進來。
青年菇農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觸”網售菇年銷售額1300多萬元
環(huán)境好了,還有政策支持,菇農們越干越有勁兒,不少還找到了增收新路子。
劉慶福是2008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青年菇農,憑借敏銳的嗅覺率先“觸網”,靠著近年來如火如荼的電商農產品銷售模式,不僅辦起了自己的網店,還以香菇的高端品質吸引了好幾檔電視購物節(jié)目前來談合作。“目前我有5家網店,總年銷售額有1300多萬元,2019年‘雙11’當天就有66萬元的銷售額。”劉慶福說,收貨、填單、打包外發(fā)成了生活常態(tài)。除了線上銷售,傳統線下年銷售額也在1000萬元左右,接下來還要根據客戶需求不斷細化產品種類,推出“私人定制”概念香菇及衍生產品。
像劉慶福這樣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菇農還有很多,吳榮就是其中一位,不僅自己返鄉(xiāng)種菇,還帶動村里100余戶村民一起種。“我想帶領大家一起把慶元高端香菇種起來。因為我剛回家鄉(xiāng)的時候,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普通甚至低端香菇,早年間的高端香菇都不見了蹤影。”吳榮說。以241-4香菇這種被人稱為“禮帽菇”的高品質香菇為例,因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很高,而產出低于一般香菇,加上傘蓋打開當天就必須采摘、人工管理成本高,所以2000年以后,慶元菇棚里幾乎看不到它的影子。
他意識到,低端香菇既富不了農民的錢袋,也打不開香菇市場,還會導致慶元在整個業(yè)界市場地位的下降。一種樸素的情感,讓這個年輕人暗暗下了決心:恢復以“禮帽菇”為代表的高端香菇在慶元的種植。
起初,菇農們一來擔心技術沒底,二來擔心產量不高,當然最怕的還是賣不出去。了解菇農們的心結后,吳榮帶著縣里的扶持政策挨家挨戶作宣傳,并承諾以每斤不低于55元的價格,包銷“241”香菇。他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以每段241菌棒2.3元的成本計算,每段菌棒出菇1兩,以每斤保底55元銷售,3萬段就可以帶來16.5萬元收益,剔除成本,利潤可達8萬元。如果再加上縣里給的扶持政策,3萬段保守增收10萬元。這讓農民們心動了。從2015年的3萬棒開始,到2019年,全縣241香菇種植已有100多萬棒,帶動農戶100余戶,戶均增收4萬余元,新增就業(yè)崗位50余個。
產業(yè)多元化發(fā)展
市場上逾6成竹筷竹砧板從慶元走出
竹木加工產值達21.4億元
同樣為慶元創(chuàng)收的產業(yè)還有慶元竹木。竹木業(yè)是慶元三大產業(yè)之一,平均每15分鐘就有38萬雙慶元竹筷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慶元,竹木加工企業(yè)有300余家,竹木加工產值21.4億元,市場上有6成以上的竹筷、竹砧板是從慶元走出去的。
以慶元竹木加工頭部企業(yè)雙槍竹木公司為例,這個成立于1995年的餐具企業(yè),正在以每年20%的銷售增長率走進千家萬戶。2005年,“雙槍”成為全國最大的筷子生產商,合理利用當地毛竹資源,將筷子、砧板、鏟勺等生活必需餐具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走向世界的慶元竹木業(yè)還有竹炭。“我們把竹木生產后剩下的下腳料進行燜燒,產生的氣供給烘干車間取代了其他燃料。同時產生的還有竹炭,這些竹炭銷往整個東南亞,這個綠色環(huán)保項目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雙槍負責人介紹。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雙槍竹木又趕上了公筷經濟風口。疫情倒逼企業(yè)突破傳統產品圍墻,雙槍抓住了這次增收機遇。雙槍竹木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承烈說:“在中國,幽門螺桿菌平均感染率超50%,遠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罪魁禍首是‘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不健康的用餐方式。”
為了適應不同人群對公筷的需求,“雙槍”在公筷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我們利用不同圖案、材質等元素制定不同公筷,滿足不同消費者。”鄭承烈說。目前,“雙槍”設計生產了5雙裝日式分食、健康一家人合金筷,5雙裝原木分食木工藝筷,兩筷兩擱的抗菌合金公筷等不同風格、不同數量的抗菌公筷公勺套裝,搶抓“公筷”商機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