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ㄔ瓨祟}:臺商在大漠移植“秀珍菇”)
一年前,臺商王世文帶著“秀珍菇”的技術,來到了甘肅省古浪縣,在沙漠邊緣的一個貧困村搭建起大棚并種植。此前十多年里,他相繼在福建、山東、江蘇等地建起了秀珍菇種植基地。
“移民區(qū)有6萬多農民,對當?shù)胤鲐殠屠芷鸬揭稽c作用,我們也是樂見其成。”在大陸打拼了近20年的臺灣商人王世文拿起一個秀珍菇菌棒說,食用菌產業(yè),勞動力需求很大,剛好古浪移民點的農民來此打工,相輔相成,也是互為幫襯。
古浪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為民新村是生態(tài)移民易地扶貧的搬遷點之一,那里曾是連片的沙海。談起“為什么來西北”,王世文告訴記者,除了一些互助的情懷,還有“當?shù)卣o我的支持力度大啊,蠻給力”,在這里發(fā)展,不擔心,有信心。
于是,王世文決定在此大干一場,注冊成立了企業(yè),運營起百畝秀珍菇產業(yè)園項目。目前流轉當?shù)剞r戶特別是貧困戶的60座日光溫棚,種植了200萬菌棒。根據(jù)概算,出菇期每月可提供500人次就業(yè)。
采訪時正值端午時節(jié),菌棒已大面積出菇。“黑一點,至少能多賣兩塊錢(人民幣,下同)。”王世文說,古浪海拔高,氣溫低,涼爽的環(huán)境代替制冷機降溫,也賜予秀珍菇“亮黑的膚色”。利用天然氣候,菌棒就能出菇,15天一個周期,可節(jié)省不少成本。
種植大棚內,村民吳永貴正和鄉(xiāng)親們采摘。他說,來這里打工不僅每天保底能賺100元,更重要的是收入穩(wěn)定,他結束了“浪跡天涯”的日子。“今年還入了2萬元的股,到下個月就能分到2000元的紅利。”吳永貴說。
古浪縣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在臺商王世文的種植基地里,貧困戶每流轉出一座日光溫棚年可分紅3000元,每年就近務工4個月,按務工費每天100元計算,每人年收入1.2萬元以上。同時,貧困戶還可申請食用菌產業(yè)補助資金,委托該公司引進菌袋,貧困戶按入股資金分紅。
王世文計劃,今年底到2020年,將在古浪縣發(fā)展1400萬菌袋生產規(guī)模,采用“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與當?shù)剞r戶聯(lián)動式經營,綜合利用500個優(yōu)質日光菌菇棚,助力當?shù)孛撠殹?/div>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