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嚴厲譴責制作“黑木耳經常頻繁用藥”惡意視頻行為的聲明
中國食用菌協(xié)會
(2018年8月23日)
近日,部分網絡媒體傳播了以“利益驅使,黑木耳生長過程竟然全程打農藥”為內容的視頻,引起了食用菌行業(yè)和社會的質疑。
經我會組織有關專家對視頻內容進行鑒定,認為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征明顯,所反映的情況與事實不符,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可能會對不了解食用菌生產實際的消費者產生很大的誤導。如不及時澄清事實,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到食用菌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并波及到當前的產業(yè)扶貧及食品安全工作。
該不實視頻疑點眾多,如:
1、該視頻中所說正在噴灑除草農藥—農達(又名“草甘膦”,屬低毒除草劑,在動物體內不蓄積,試驗條件下對動物未見致畸、致突變、致癌作用)。視頻中的黑木耳菌包上只有割掉的袋頂部有少量干的小耳芽,應屬春季菌包秋季再管理,只能采收少量末茬木耳。此階段有少量的草不會增加病蟲害,對木耳的生長無影響,無需除草。畫面中栽培模式是地栽,地表面覆蓋黑色地膜的作用就是防沙和阻止雜草生長,畫面中看到的在地膜破損處長出少量的草,并不影響木耳生長,所謂的噴除草劑完全沒有必要,與常規(guī)的黑木耳栽培管理技術和田間管理常識嚴重不符。
在木耳的地栽模式中,為了防止地面雜草的生長,一般會在覆蓋地膜之前提前除草,地面全部覆蓋地膜后黑木耳菌袋才會進場排袋。排袋后靠黑色地膜和前期除草劑藥效即可有效阻止雜草生長,無需噴灑除草劑。
2、該視頻中所說的要用多次殺蟲劑,且直接噴灑在耳片上。據我會了解,黑木耳是膠質子實體,木耳生長階段需要干濕交替,干干濕濕的管理技術很少發(fā)生蟲害。即使發(fā)生了蟲害,只需將菌棒上的木耳曬干,降低木耳含水量,蟲害自然消失。黑木耳對化學藥劑十分敏感,噴灑農藥反而易致畸型耳,菇農寧可通過陽光爆曬進行預防和控制,也不愿在正在出耳的菌袋上噴灑農藥。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農作物、動物或微生物都有可能會受到其他病蟲害的侵害,黑木耳也不例外。黑木耳栽培過程中常見的蟲害有菇蚊、菇蠅和螨類等。如東北地區(qū)是我國黑木耳的主產地,全年氣候冷涼,尤其是冬季嚴寒,大田中殘留的蟲卵和病原孢子都難以越冬,蟲口基數極少,只要按照黑木耳栽培操作規(guī)程進行,次年出耳期出現(xiàn)病蟲害爆發(fā)的概率也會極低,頻繁用藥只會徒增生產成本。食用菌防蟲的主要方式是栽培場地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清除蟲源;發(fā)菌室安裝防蟲網,防止成蟲遷入。任何栽培階段用藥,必須嚴格按照用藥方法,可使用已經過有關部門批準登記的可用于食用菌生產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藥,用藥期宜早不宜遲,且農藥不得直接在耳片上噴灑。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農業(yè)生產用藥有明確的規(guī)定,各級政府部門對黑木耳的生產及產品質量的監(jiān)管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與措施。從我會掌握的情況看,目前市場中的黑木耳產品是符合國家安全質量標準的,未發(fā)現(xiàn)明顯有藥物殘留超標現(xiàn)象。至于存在的個別不能安全生產及產品質量不符合標準的情況,應屬于個例,不能代表全產業(yè)的生產與產品實際。
黑木耳等食用菌是廣大消費者喜愛的食品,食用菌生產也是當前各地產業(yè)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國黑木耳總產量超過了679萬噸。拍攝此不實視頻的動機不詳,但在全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十分敏感的時期,其廣泛傳播,已經引起了黑木耳生產及經營者的恐慌,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負面擴大效應,如不及時予以制止與澄清,后果不堪設想。
針對此惡劣行為,我會表示嚴厲譴責。我會責成相關組織或個人即刻刪除并停止傳播相關不實視頻,主動采取措施挽回不良影響,如實地反映我國食用菌產業(yè)的客觀事實。
我會向全體會員單位及廣大食用菌生產經營者再次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共同維護當前食用菌產業(yè)來之不易的良好發(fā)展勢頭。對于相關不實信息,要高度警惕,對發(fā)現(xiàn)的相關事件追索信息要及時向我會及當地執(zhí)法部門反映。
我會也提醒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不要輕信謠言或傳播謠言,主動了解一些食用菌生產的基本常識,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商品,讓制謠者和非法生產者無生存空間。
同時,我會已經啟動相關工作及法律程序,持續(xù)關注并處置此次事件,共同維護好法治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
點擊此處可觀看視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AwMjM0MQ==&mid=2652666147&idx=1&sn=71889980cf7c873e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