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7日訊 眼下正是白菇上市時節(jié)。江山市清湖鎮(zhèn)新塘底村菇農王培云看著菇棚里陸續(xù)上市的白菇,心里樂開了花:今年他干的活比別人輕松,白菇的產量和價格卻比別人高,這全托了“傻瓜式”菌棒的福!
白菇是江山市新興主導特色產業(yè)之一,年栽培量2億袋以上。長期以來,菇農都是各家各戶手工生產菌棒,在接種、消毒過程中因技術不過關經常出現雜菌感染、成活率低等情況。今年9月開始,江山市大豐收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開發(fā)了一條食用菌菌棒機械化生產線,為本市及周邊地區(qū)菇農提供已經接好種、套好袋的白菇菌棒,大大降低了菇農的生產風險。
兩個月前,王培云從大豐收公司訂購了3萬多袋白菇菌棒。他說,種了4年的白菇,以前單單為了給菌種裝袋,至少要請8名工人,花上一個星期,還經常因為滅菌不徹底,有兩三成甚至一半的菌棒不出菇?,F在有了現成的菌棒,只要等著發(fā)菇就行了,而且成活率極高,第一批培育的菌棒已100%發(fā)菇了。他撳著計算器算了起來:機制菌棒成本雖比自制菌棒略高,但它的發(fā)菇率至少要高兩成以上,他今年白菇總產量因此提高了4800公斤。以每公斤白菇6元計算,凈增收24000多元。
“以前菇農種菇好比是買了雞蛋需要自己孵化,現在我們提供‘小雞’可以直接讓他們養(yǎng)殖,你說方不方便?”大豐收公司負責人周建說,機制菌棒突破了食用菌產業(yè)的五大瓶頸:減少滅菌接種等基礎性投資;降低滅菌接種等技術風險;解決裝袋雇工難;節(jié)約接種場地;菌種符合標準化要求,保障白菇高產、優(yōu)質。
江山市農業(yè)局局長祝曉華說,由于農戶缺乏溫控設備,很難在冬季制作菌棒,因此每年只能種一季白菇?,F在工廠化生產的機制菌棒可以冬季供貨,菇農在明年2月還可以再種一季新菇,每年的種菇收益至少可以翻一番。預計今年年底全市食用菌栽培量可因此增加到2.5億袋,產值達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