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管體制發(fā)生了深刻變革,有效遏制了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的猖獗態(tài)勢。然而,福喜事件、“自航牌靈芝孢子粉”頻遭“李鬼”侵權等個案表明,食品藥品打假形勢仍不容樂觀,執(zhí)法領域改革還需深化。目前,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打擊力度過輕等問題依然存在。
“我正籌備在腫瘤醫(yī)院門口開家靈芝孢子粉專賣店,專門曝光那些假冒的靈芝保健品、藥品。現在營業(yè)執(zhí)照已經批下來了,歡迎被曝光的企業(yè)來起訴我!”在北京天行健商務大廈五層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里,70多歲的中國食用菌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自航激動地向記者說。
從上世紀70年代人工種植靈芝并成功研發(fā)抑制腫瘤的保健品,到今天愈挫愈勇的個性化維權,這么多年來,潘自航已經不記得打了多少場官司,也無法統(tǒng)計他的“自航牌靈芝孢子粉”被假冒多少次了。“我研發(fā)的靈芝孢子粉一直面臨惡意競爭和假冒偽劣產品的‘圍剿’。”盡管他通過舉報、訴訟等辦法四處維權,但層出不窮的假冒產品仍讓他頭疼不已。“再不整治市場亂象,不僅我的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患者也一再受騙。我只能通過‘下戰(zhàn)書’這種方式來維權了”。
在食品藥品領域,類似潘自航這樣知識產權被大肆侵犯的受害者不在少數,藥品打假刻不容緩。
制假新趨勢
違法成本低,藥品違法犯罪呈現跨區(qū)域、集團化傾向,互聯網漸成售假重災區(qū)
今年5月,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稽查局聯合哈爾濱市公安局查獲了以任某為首的跨省產銷假藥團伙,在北京、哈爾濱兩地端掉了生產存放銷售假藥的多處窩點,查獲涉案貨值近10億元。這起重大案件,是如何告破的?
“這起案件是目前黑龍江省藥監(jiān)部門破獲的大型跨地區(qū)假藥案件,在前期信息共享和保密的基礎上,此案順利告破。”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稽查局和法制日報社主辦的一次食品藥品安全執(zhí)法與案例研討會上,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副局長李光偉介紹,去年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稽查局與哈爾濱市公安局建立了定期聯席會議機制,聯手破獲了多起假藥團伙。
盡管我國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然而藥品違法犯罪仍易發(fā)、高發(f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稽查局局長毛振賓認為:“目前,制售假藥每瓶成本只有幾塊錢,而非法售賣的利潤以十倍甚至數十倍計算。高額利潤使違法犯罪分子甚至正規(guī)企業(yè)不惜鋌而走險。”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假藥銷售渠道轉向網絡。據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網上藥品銷售額已達16億元,而近年來,公安部偵破制售假藥犯罪案件2.8萬起。由于網絡本身具有開放性、輻射性、虛擬性的特點,對消費者迷惑性更強。
記者為朋友購買某保健食品時,連續(xù)訪問了五六家保健品公司官網,詢問產品情況,對方均不提供產品說明書,只是一味介紹產品效果。有的網站也沒有把相關產品批號公示,銷售人員有意模糊產品信息,讓消費者搞不懂到底是保健品還是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