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起來像普通蘑菇,吃起來卻帶有海鮮味的海鮮菇可謂是菇類中的“白富美”,培植期間需要精心呵護,采摘后售價不菲。但由于其嗜低溫、培植繁瑣的特性,此前在我市鮮有人種植,梅州市場上售賣的海鮮菇大多也是從外地運來。日前,記者在大埔縣采訪時意外發(fā)現(xiàn),有企業(yè)已建成了面積8000平方米的廠房種植海鮮菇,且日產(chǎn)4000斤,供不應(yīng)求。
種植海鮮菇的是梅州市聯(lián)和生物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位于大埔縣茶陽鎮(zhèn)大覺村。記者甫一進入該公司的海鮮菇菌種培育房時,頓感一股濕潤的寒氣撲面而來,揭開蓋在蘑菇上的塑料布,只見一袋袋白色“蘑菇”在菌架上排列整齊,長長的菌桿上撐起一朵朵嫩嫩的菌傘。走入包裝車間里,溫度依舊較低,在此作業(yè)的員工無不穿著厚厚的衣服。
“海鮮菇屬低溫型草生菌,子實體生長最適溫度是8至18℃,所以每間培育房都配備了制冷機,24小時提供冷氣。”公司負責(zé)人鄭暢光告訴記者,海鮮菇培育生長周期約為150天,無論春夏秋冬培育房里都必須保持“冷意十足”,為此該公司每月僅菌房的電費就需要數(shù)萬元。在采訪中,記者還發(fā)現(xiàn),海鮮菇培育所需的材料也非常不易。“原料主要是從北方購進的棉花籽,每次購入37噸棉花籽僅夠用20日,每噸棉花籽的價格為2300元。”鄭暢光說。
正因種植不易,海鮮菇的價格歷來不菲。在我市,海鮮菇售價平均約10元/斤。但不菲的售價,也讓海鮮菇種植者增收不少。“每天出貨4000斤,主要銷往珠三角,批發(fā)均價為每斤6元,成本約為每斤5元。”鄭暢光說,自2013年公司投產(chǎn)以來海鮮菇銷量一直看好,因此該公司也計劃再加建面積5000平方米的廠房,預(yù)計到2015年總產(chǎn)值可達1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