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對致幻蘑菇最早的文字記載于16世紀西班牙的著名史書《新西班牙物品通史》,在該書中描述了致幻蘑菇的功效和用途,相關的蘑菇圖案在瑪雅人早期文獻的“宗教圖”中也有描繪,在中南美洲出土文物中還發(fā)現了許多蘑菇石雕,這些石雕可能是瑪雅人崇拜宗教的遺物。
美國真菌學家沃森曾親自參加了墨西哥阿茲臺克族和馬查臺克族崇拜蘑菇的傳統(tǒng)儀式。在他的《蘑菇,俄國及其歷史》一書中,記敘了這種親身經歷:在宗教儀式上唱頌歌時,土著們在祭司指導下食用“神蘑菇”,很快出現幻覺和幻象,于是儀式進入高潮。
這些足以顯示致幻蘑菇與宗教的深刻淵源。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科學的發(fā)展,以蘑菇崇拜為基礎的宗教儀式多已發(fā)生改變,只有極少數地方仍保留著古老的風俗。
醫(yī)學應用:科學家的利器
目前科學研究顯示,致幻毒素在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幫助吸毒者戒毒、輔助心理治療、抑制病原菌等方面都有作用
致幻蘑菇被中南美洲的原住民在宗教活動中用了上千年,直到1957年沃森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裸蓋菇的文章,人們才開始關注到這類神秘的蘑菇。
1958年,瑞士化學家霍夫曼等人從墨西哥裸蓋菇中分離出兩種有毒物質,稱之為裸蓋菇素(賽洛西賓)和脫磷酸裸蓋菇素(賽洛新)。
以此為標志,“神蘑菇”的時代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其在醫(yī)學上嶄露頭角。
鄧旺秋介紹,致幻蘑菇的毒素作用機理研究目前還未完全清楚。通常認為,裸蓋菇素首先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后到達神經系統(tǒng)激活5-羥色胺受體(5-HT),從而引起神經興奮作用和生理機能的變化。
有文獻指出,蛤蟆菌的主要有效致幻成分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蟾蜍色胺,可能還有其他吲哚類化合物,能引起色彩幻覺。最有意思的是,這類化合物在人體內不被降解,被排泄出來后可重新作致幻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