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銀丙教授提到在菌種退化分子機制研究與應用上,菌種退化通常由不良環(huán)境或多次傳代或基因突變引起的,也可能由于過量病毒引起。在研究優(yōu)質菌種和退化菌種上,可通過基因組比較測序獲得突變基因,或者將轉錄組、基因芯片、蛋白組等進行基因差異表達分析獲得性狀相關基因,或者將甲基化測序、免疫共沉淀測序、非編碼RNA測序等技術進行表觀遺傳學研究獲得相關基因,然后明確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基因功能分析,研究菌種退化的主要原因,最后采取合理措施減少菌種退化。
分子育種在提高菌種的抗逆性、抗病性或減少重金屬吸附污染方面,邊銀丙教授介紹從處理前后的樣品中提取RNA或蛋白質,經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獲得候選基因;進行候選基因的基因功能驗證,獲得目標性狀的基因,并充分了解該目標基因的功能特性及其產生目標性狀的分子機制;以該基因對目標性狀的分子機制為基礎,抑制表達或過量表達,或特異性時空表達目標基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實現(xiàn)分子育種的目標。從分子輔助選擇到分子設計育種,常規(guī)育種存在的問題有大多農藝性狀表型呈連續(xù)變異,大多基于表型的選擇需要進行出菇試驗、選擇較晚,環(huán)境對性狀表型的影響較大、影響準確性。
此外,邊銀丙教授提到食用菌產業(yè)信息化技術包括食用菌信息網絡化技術、食用菌產業(yè)資源管理數(shù)字化技術、食用菌生產精準化技術、食用菌裝備智能化等,邊銀丙教授希望人才培養(yǎng)上要注重生物學和信息技術的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