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位普通再普通的農民,憑借著頑強與拼搏的精神,發(fā)明了“袋栽銀耳”技術,使食用菌生產成本降低了30%,工效提高50%,產量提高30%,帶來食用菌的產業(yè)革命,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他就是古田縣興華真菌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高級技師戴維浩。
百折不撓
發(fā)明了“袋栽銀耳”技術
戴維浩愛琢磨、喜歡思考。他高中畢業(yè)后,跟家人學習栽培食用菌。在生產過程中,他堅持邊學習,邊探索,反復思考琢磨怎么樣才能比別人栽培得多、栽培得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1月,戴維浩培育了第一批300多瓶的銀耳,可是20多天過去了,能結菌出耳的只有200瓶左右。這樣的投入產出比令他感到不滿意,他思考著如何降低投資成本,可以用什么容器取代成本昂貴的玻璃瓶.于是,他嘗試買來500個塑料袋,希望以塑料袋的低成本取代玻璃瓶促使生產成本降下來,但由于塑料袋硬度不夠,站立不起來,大大影響了銀耳的結菌率,成品率只有40%。為解決這一問題,他費盡了心思,最后把椴木培植與瓶裝培植兩種方法相結合,用膠布固定銀耳菌種袋口,不但解決了菌袋倒伏的問題,也提高了結菌率。就這樣,他在不斷生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終于首創(chuàng)了“袋栽銀耳”生產技術,實現了銀耳栽培技術上歷史性的新突破。
“袋栽銀耳”技術的研究成功與推廣,實現了銀耳栽培技術的歷史性突破,推動了食用菌袋栽的全面發(fā)展,為全縣農村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全縣農村8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食用菌產值占全縣農業(yè)總產值的40%以上,古田銀耳產量已占全國的95%。
情系三農
帶動農民兄弟共同致富
“一朵銀花富萬家”。“袋栽銀耳”技術的研究成功不僅讓戴維浩的財富增加,也讓他有更好更多的機會幫助鄉(xiāng)親。
為了幫助大家共同富裕,戴維浩主動賒銷銀耳菌種給一些缺少資金的群眾栽種。1981年,僅前垅村就有130戶菇農向他賒了4000瓶菌種用于發(fā)展生產。在他的無私扶持下,古田縣吉巷鄉(xiāng)前垅村的銀耳生產紅紅火火,成為全縣有名的“銀耳村”。不僅如此,他還賒銷給附近村120戶群眾銀耳菌種4000瓶,使更多的困難戶翻了身。幾年來,他年均生產銷售優(yōu)質菌種50多萬瓶,推廣種植食用菌1200多萬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