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島臺營鎮(zhèn)六村,史寶來的名字,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當?shù)赜忻闹赂荒苋?,給他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項目就是種植銀耳。您可能問了銀耳不是生長在亞熱帶地區(qū)嗎?在北方栽培太少了是不是真的???對了,史寶來就是與眾不同,就是在北方種植銀耳。他以前有個零售店,賣一些蘑菇、菌類的產(chǎn)品,偶爾有銀耳到貨,總是被搶購一空,價錢賣得還不便宜。史寶來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決定種銀耳。
有商機還得能抓住。創(chuàng)業(yè)初期史寶來對于市場的了解,還處在摸索階段,家人也總勸他,投入這么多不見得有回報。但是他覺得,銀耳有“菌中之王”的美稱,是名貴的營養(yǎng)滋補佳品。北方市場對銀耳的需求量很大,要是能掌握種植銀耳的技術(shù),這個回報,一定相當可觀。就是抱定了這個想法,誰勸都沒用,史寶來每天就惦記著,怎么種銀耳。
書本上學的不夠,就出去取經(jīng)。史寶來就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福建古田。
一到福建人家就告訴史寶來銀耳不難種!但是也有一些小技巧。你一點經(jīng)驗都沒有,來這么幾天就想把技術(shù)掌握,這簡直天方夜譚!可史寶來是一門心思鉆到這兒了,不管別人怎么說,就是感覺自己能行,這銀耳肯定能種植好。帶著死記硬背的技術(shù),史寶來回到河北,開始了自己的鉆研。經(jīng)常是剛剛睡下,半夜里又爬起來,鉆到大棚里去研究。
村子里的人說,史寶來有點魔怔了,把前幾年辛辛苦苦攢的錢都砸在了銀耳上了。有人勸他,干脆放棄了吧,還是做回原來的老本行,旱澇保收就行了。但是他不這么想,種植銀耳的技術(shù),每個步驟都嚴格按要求進行的,這里面肯定有他忽略的問題,一定要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