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了30多年蘑菇后,肥西人丁倫保覺得,與其“循規(guī)蹈矩”不如來點新意。他花了三年時間,琢磨如何給自家大棚里的蘑菇換個成長環(huán)境。
曾經,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精心調配的培養(yǎng)料、一個像樣的家,是養(yǎng)蘑菇的“標配”。如今,在丁倫保的種植基地內,花盆里、香樟樹下,甚至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草垛子”里,都成了蘑菇的新家。丁倫保說,通過這種方式,市民找片空地就能培養(yǎng),吃上自家種的蘑菇很簡單。
丁倫保養(yǎng)了30多年蘑菇,對于食用菌栽培技術改進頗有鉆研,還申報了十幾項專利。
2007年前后,這位“蘑菇大王”開始琢磨起新型培養(yǎng)方法。“秸稈禁燒令給了我啟發(fā),所以我開始嘗試用秸稈養(yǎng)殖蘑菇,還拿到了省科技廳的成果認證。”丁倫保告訴記者,秸稈、木屑、花生殼都能養(yǎng)蘑菇。不過,這種技術推廣起來并不容易。“秸稈種蘑菇聽起來是不錯,但做起來難,秸稈收集、打捆的成本費用相當高,而且拿回來還要打碎消毒裝袋。對于小家小戶種植,這種方法性價比并不高。”
于是,在2011年起,丁倫保開始研究,如何在更加簡易的環(huán)境下種植蘑菇。很快,結果讓他欣喜。“有一種紅褐色的食用菇在經過改良后,能適應這種環(huán)境,長出來的和大棚里的沒什么區(qū)別,就是直接在空地上長的,有陽光曬顏色會淡一些。”他還給自己的蘑菇取了好聽的名字——“幸福菇”。在這一過程中,丁倫保還發(fā)現,一些品種的蘑菇可以直接使用秸稈種植,連粉碎、消毒的工序也省下了。
“這樣一來,農民種完水稻、油菜后,就不用發(fā)愁秸稈怎么處理,直接撒上菌種,就可以長出一季蘑菇。過程也很簡單,就跟種白菜一樣。”丁倫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0畝地的水稻、油菜能打出來8000斤左右的秸稈,能供給一畝地的蘑菇種植,一季下來,能長最少5000斤蘑菇。”
“5000斤蘑菇,就按3元一斤來算,也有1萬元左右的收益。但這么種,只需要菌種和秸稈收購費用,成本不超過3000。”丁倫保說,自己將致力于推廣這種技術,讓每個農戶家都能物盡其用,不再焚燒秸稈。
此外,丁倫保還將雞腿菇、幸福菇等品種種在了花盆里。“養(yǎng)得好可以收6茬蘑菇,大家都擔心吃的蔬菜會有激素和殘留農藥等,但我培育的蘑菇不需要這些東西,而且養(yǎng)在家里更放心。”
左手因一場車禍而殘疾的丁倫保,還希望能免費將自己的技術,傳播給更多的殘疾人。“凡是殘疾人來學習技術,我都不會收錢,幫種、幫銷,讓這些殘疾人生活能有所著落。”丁倫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