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提醒:該菇微毒 不宜食用
第五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廣州舉行。記者在會上獲悉,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在白云山上發(fā)現(xiàn)巨型蘑菇“大果鵝膏”,目前已被國際確認為一個新品種。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白云山上發(fā)現(xiàn)的個體最大的蘑菇。
據介紹,這一巨型蘑菇是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博士、鄧旺秋博士、李鵬博士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鵝膏專家楊祝良博士共同研究發(fā)表的。蘑菇長在白云山西南面、海拔260米高的一條山路小徑旁。“這種蘑菇菌蓋寬40多厘米,高度也達到40多厘米,屬于蘑菇中的‘巨人’。”鄧旺秋博士介紹,以往在白云山上發(fā)現(xiàn)的肉質蘑菇,體積一般為3~10厘米,個別較大的種類菌蓋寬度也只可以達到15~20厘米左右,但寬達40多厘米的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
除了個體大外,這個巨型蘑菇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外形特征:菌蓋上布滿了錐磷,菇體中部長有一個很大的菌環(huán)。一般鵝膏菌褶是白色的,而巨菇的菌褶偏黃。專家提醒,該菇微毒,不宜食用。
鄧旺秋表示,這兩年來,在采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白云山菌類有減少的趨勢。從事菌類研究工作已有30多年的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李泰輝認為,菌類數(shù)量的減少可能與樹木的生長周期有關。“如在2005年左右,在華南植物園,同樣有很多蘑菇,但當里面的藜蒴樹長大后,蘑菇的數(shù)量就減少了,因此可能與樹齡有關。”(記者羅樺琳 通訊員李誠斌、鄧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