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wǎng)訊:10月20日上午,在北京昌平區(qū)九華山莊舉辦的2013第二屆全國天麻會議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鉉研究員作了《我國天麻產(chǎn)業(yè)的回顧與前瞻》的報告,受到了參會代表的一致肯定,組委會為感謝周鉉研究員做報告特地為他頒發(fā)了證書和紀念品。
周鉉研究員在演講中提到: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球莖是我國一種重要的藥材,歷代本草將它視為上品。天麻具有定驚、止暈與補腦的功效,特別是在對腦神經(jīng)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方面。由于它不會引起副作用,所以深受很多患者的歡迎。
關于天麻的記述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書中指名赤箭者即天麻。據(jù)我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史學家夏瑋瑛考證,該書成書于東漢末年,記載赤箭有“主殺鬼精物”的功效,俗話云“頭痛鬼捏著”,把鬼趕跑了頭就不痛了,如此療效在我國傳承逾兩千年。家種天麻起始于1958年,此前天麻藥源均依靠野生,由中藥店出售。
1966年他在奕良縣供銷社訪問了一位藍炳云老人,他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結伴把小草壩的天麻背到四川宜賓去賣。宜賓坐商將收到的天麻加工整理,將它分為特麻、嫩麻、麻王、貢麻、桿麻與腳麻六個等級。特麻每市斤5個以內,嫩麻為上選的小草壩烏天麻,麻體肥短,頂部有紅色頂芽行程的嘴,狀如剛生出來的小鴨子。麻王每市斤8個以內,貢麻每市斤13個以內,桿麻每市斤23個以內。腳麻為小的、破碎的天麻,比特麻、嫩麻多5市斤,以下四種各十市斤共50市斤裝成一箱,由長江水路運銷國內外。腳麻多運至成都,以增其光亮度。
日本人高橋真太郎于1955年至1956年在日本藥學與化學學報上發(fā)表了《市販漢藥天麻之剖見》與《市販漢藥之剖見見追報》,前篇比較了市售的四川天麻與貴州天麻的外形與生藥組織后,說明來自四川的天麻是蘭科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為正品,而來自貴州的則為茄科的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為偽品。后篇是將四川天麻與日本天麻、朝鮮天麻進行了生藥的比較,證明它們除外形稍有差異外,生藥組織結構則是一致的。
他自1966年~1979年長期在小草壩進行天麻家栽實驗與推廣的工作,自始野生天麻市場由供銷社收購,藥材公社專管。收購價為:麻王每市斤8元,貢麻每市斤0.65元,桿麻每市斤5元,腳麻每市斤0.35元。由于定價過低,供銷社已無法收到天麻,優(yōu)質天麻多被過路的汽車以數(shù)倍的高價買去,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1975年,那時市場已開始出現(xiàn)家栽天麻。大橋供銷社李永昌利用事先賒酒挖野天麻的辦法,還可以收購一些三四等天麻。由小草壩通往四川宜賓的馬幫路直到以后的公路,這一帶就形成了一條優(yōu)質烏天麻、黃天麻與綠天麻運往四川的通道,從此帽集與宜賓的川天麻名聲大噪,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