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藏東南,雨頻行路艱。不過在“西藏江南”——林芝地區(qū),陰雨連綿的天氣在生活于密林之中的民眾看來,則預示著“菌王”松茸又將迎來豐收。
相關資料顯示,松茸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年產量低且無法人工栽培,屬國際化的天然滋補品,主要消費地區(qū)和國家以歐洲、日本和韓國為主,其中日本的進口價格和消費量居首。
林芝波密縣村民旺加自幼隨村人進山采松茸,他見證了這一森林的饋贈,從當地普通人的飯桌走向海外,成為國際市場的緊俏貨。但近幾年來,旺加和村人們發(fā)現,“新鮮松茸的價格一年不如一年”。
“最貴的時候,賣到過1、2百至數百元(人民幣,下同)1斤”,旺加指著從村子里收集來的一筐筐松茸,“像這樣的,稍微大一點兒的1斤50元,好的也只能賣到60、70元1斤。”
這段時間,巴吉村的白瑪每天都要爬上陡峭的阿巴達拉山,或匍匐、或蹲坐在潮濕茂密的森林下尋找松茸。相比自己的辛苦,她認為,“采下來的優(yōu)質松茸,一斤賣200多元都不算貴”。
松茸味美,但尋找和采集很難。白瑪說,一般2個人在山上每天6個小時,4、5天才可以采到2斤多,由于下雨多,每個人渾身都濕透了,一不小心頭發(fā)就和樹枝、樹藤纏在一起,幾天下來腰酸腿疼,苦不堪言。
“今年我們出口就沒怎么做,全部精力都用于開拓國內市場”,羅建所在的公司是林芝地區(qū)最早從事松茸出口貿易的企業(yè)。
多年負責松茸出口的羅建認為,周邊產地產量增加,小商小販惡性競爭、無證采集收購,以及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松茸消費市場的低迷,都造成了松茸價格持續(xù)走低,利潤微薄的困局。
林芝地區(qū)商務局生物科技開發(fā)管理科科長劉勇強說,松茸作為國家瀕危保護物種,當地采取了保護性開發(fā)舉措,專門出臺了《林芝松茸保護辦法》,對惡性競爭、采集秩序、資源可持續(xù)利用都做了明確規(guī)定,并按照相關規(guī)定,實行了嚴格的采集、銷售許可審批措施。
2012年林芝地區(qū)松茸產量達數百噸,對于價格走低,劉勇強也有相同的判斷。他說,日本地震之后,加之全球金融危機,使這一最大市場消費能力下降,此外中間商層層分剝利益都是主要原因。而當前國內消費市場集中在星級酒店,當地主要消費人群只是以游客為主。
“林芝地區(qū)已經成立了‘松茸協(xié)會’,國家也通過了原產地認證”,劉勇強介紹,除了這些舉措之外,當地還積極推動以松茸為主要食材的“美食文化節(jié)”。
本月中旬,當地將邀請眾多外貿企業(yè)、美食家、食客、游客等,舉辦“第三屆西藏林芝松茸文化旅游節(jié)”,并將在內地多城進行推介,以提升“林芝松茸”地理標志商標的知名度、美譽度。(原標題:西藏“菌王”松茸亟待“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