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鋪灑在平泉縣臥龍鎮(zhèn)廟后村時,侯寶蒼已經帶領著幾位鄉(xiāng)親,忙碌在他家的食用菌菌種生產間里了。
侯寶蒼是平泉縣臥龍鎮(zhèn)廟后村村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已經擺脫了傳統(tǒng)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標簽。6年前,他成立了平泉縣熱
河源食用菌合作社,“變身”為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大戶。
是食用菌圓了侯寶蒼的小康夢。6年的時間,平泉食用菌的生產,不僅讓侯寶蒼家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平泉
縣農業(yè)的發(fā)展、縣域經濟的增長。目前,他們生產的食用菌產品常年供應國內外市場,遠銷美、日、韓、荷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
創(chuàng)匯2000余萬元。
2012年,該縣食用菌生產規(guī)模達3.46億盤(袋),產量達35萬噸,居華北縣級第一位,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食用菌之鄉(xiāng)”、“中國食用菌標
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yōu)秀示范縣”、“全國食用菌十大主產基地”,食用菌產業(yè)已經成為全縣農業(yè)的第一大支柱產業(yè)。
一個“龍頭”帶領菌農發(fā)家致富
侯寶蒼日前經營著占地60畝的食用菌合作社,整齊的廠房雄踞在公路旁。20年前,他家只有4畝地,全家靠種植大田玉米勉強度日,一年下來
收入僅僅2千元。窮則思變。1995年,侯寶蒼把眼光轉向了食用菌,開始種植滑子菇、黑木耳。
漸漸的,村里種植食用菌的人多了起來,但大家都是“小打小鬧”,不成規(guī)模。制約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原因:沒有專業(yè)合作社,食用菌
銷售只靠“單打獨斗”;食用菌品種單一,靠天吃飯,沒有價格優(yōu)勢。
在這關鍵時刻,平泉縣工商局提出了“紅盾護農,助推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打造中國食用菌之鄉(xiāng)”的口號,把支持食用菌產業(yè)作為服務縣域經
濟發(fā)展的一號工程。
2007年12月17日,侯寶蒼的平泉縣熱河源食用菌合作社正式成立,成員108人,總出資額320萬元。而像他這樣的食用菌合作社目前在平泉已
經“遍地開花”。
平泉縣臥龍鎮(zhèn)廟后村村民高樹滿,當初看著村里別人家種蘑菇走上了致富路,也試著種了幾畝地,逐漸嘗到了種蘑菇的甜頭。如今的他也注
冊了食用菌公司,雇傭員工上百人,專門從事食用菌種植、購銷、生產加工,并在韓國注冊了食用菌經銷公司,做食用菌期貨生意。“我們的產
品銷售到國內20多個城市,還出口到韓國、日本。”高樹滿笑著說。目前,該縣已設立食用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301戶,注冊了承德森源、潤隆、三
棵樹等食用菌生產加工公司30余家,食用菌發(fā)展前景呈現勃勃生機。
一條“金腰帶” 助推食用菌產品的飛躍
2011年的一天,正在車間采收蘑菇的侯寶蒼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平泉縣食用菌商標工作小組的同志,是侯寶蒼口中的“守護神”
。他們是來給侯寶蒼和附近菌農講《商標法》等法律法規(guī)、商標品牌效應和企業(yè)成功事例,提升大家對商標品牌了解和認知的。
對鄉(xiāng)親們來說,商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你買我賣,誠信為商曾經是我們幾千年的習慣。至今,仍有人認為自己的蘑菇沒有必要去申請
商標注冊,只要有人買我的東西就可以了!殊不知,在這個信息產業(yè)的時代,在這個品牌意識很強的時代,商標對于商品至關重要。沒有牌子的
商品就是劣質產品,人們就會將其與假冒偽劣產品劃為一類。沒有商標,商品就進不了商場,也不會被人們所熟記!
為了讓平泉食用菌生產“走”得更遠,工作組對無商標的食用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公司,引導其注冊自己的商標,打造自己的品牌;對已經
注冊商標的食用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公司,幫扶其爭創(chuàng)中國馳名商標、河北省著名商標。
2011年8月10日,侯寶蒼走進縣工商局,申請注冊自己的商標“寶蒼”,經過形式審查、實質審查和公告,于2012年10月14日被核準。“有了
商標后,進一步拓寬了市場銷路,提升了產品知名度,很多客戶都給我打電話要和我簽合同。”侯寶蒼信心滿滿。
如今,“菇芳源”、“潤隆”、“三棵樹”等品牌已經成為平泉食用菌的標志。一份來自平泉縣工商局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該縣已注冊食用菌
類商標45件,其中河北省著名商標4件,為全縣食用菌及其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拓寬銷售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命根子”成就食用菌產業(yè)的發(fā)展
侯寶蒼總是說自己是幸運的,種蘑菇18年來還沒碰上過買到假農資的事,“農民最怕假種子、假化肥。一旦買到假的,白受累不說,沒有收
益,連買農資的錢都搭進去了。”
農資是農業(yè)的基礎,是農民的命根子,其真假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農資企業(yè)良莠不齊,部分農資產品品質不高,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現象還時有發(fā)生,農民在購買農資產品時十分頭
痛。
平泉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工商是菌農的“靠山”,縣消協(xié)和“一會兩站”維權網絡將保護的手伸到了農民的家門口。每次接到菌農的消
費投訴和咨詢,工作人員都做到解答細致、有訴必接、舉報必查、查必有果、反饋及時。據不完全統(tǒng)計,十年來全縣共查辦涉及食用菌農資違法
行為案件60余件,收繳不合格農資價值4萬余元,確保了廣大菇農用上來源正規(guī)、質量合格、安全放心的農資。
像侯寶倉一樣,靠種植食用菌發(fā)家致富的農民幾乎遍布了平泉縣的每一個村鎮(zhèn)。2012年,平泉縣食用菌產業(yè)產值經營額達35億元,占該縣農
業(yè)總產值的47%,增加農民收入10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26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
現在,侯寶蒼購買了轎車,到縣城購買了新房,銀行存款翻番增長。“真沒想到食用菌產業(yè)幫我們實現了小康夢,我們的生活真是比蜜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