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德清縣禹越鎮(zhèn)雙孢菇種植戶許偉中將當天采的2000斤蘑菇搬上運輸車后,心里樂開了花。“能有這么好的收成,多虧有足夠的稻草。”他笑著說道。
在不少農民眼里,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草成了“雞肋”,只能任其在田間自然爛掉或直接焚燒。而這些“沒用”的稻草,在禹越鎮(zhèn)雙孢菇種植戶許偉中和種糧大戶眼里則是寶。稻草是使蘑菇增產的營養(yǎng)料,蘑菇栽種后的廢料,經過堆放發(fā)酵,又是水稻的最佳有機肥料。
走進許偉中的種植大棚,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蘑菇,一扭一拔,一個個白色的雙孢菇被裝進了籃子。許偉中有18個大棚,每個棚有5000平方尺。“每個大棚需要用到2.5萬斤的稻草。”許偉中說道,“向水稻種植戶收稻草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如今耕地越來越少,稻草的減少,直接導致了蘑菇種植成本的上漲,影響種植場的經濟效益。
每畝水稻能出700斤左右的稻草,每個大棚需要2.5萬斤的稻草,許偉中的18個大棚則需600多畝水稻面積,四十五萬斤稻草。但蘑菇生產后留下來的稻草又成為他的負擔。在該鎮(zhèn)農辦牽線搭橋下,由禹天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向許偉中無償提供稻草,該合作社有農田360畝,每年生產后的稻草可以解決該蘑菇種植場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稻草,讓許偉中的種植場年產13萬斤雙孢菇。
“蘑菇種植后產生的廢料,又可以還給合作社作為水稻的肥料。”該鎮(zhèn)農辦工作人員介紹道,這樣一來,既大大節(jié)約了種植場的原材料成本,又可使每畝稻田減少施用化肥50斤左右,甚至不施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節(jié)約合作社的生產投入。菇農與種糧戶雙方實現了互補。循環(huán)使用稻草,變廢為寶,為農民增收,實現資源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雙贏”。
在不少農民眼里,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草成了“雞肋”,只能任其在田間自然爛掉或直接焚燒。而這些“沒用”的稻草,在禹越鎮(zhèn)雙孢菇種植戶許偉中和種糧大戶眼里則是寶。稻草是使蘑菇增產的營養(yǎng)料,蘑菇栽種后的廢料,經過堆放發(fā)酵,又是水稻的最佳有機肥料。
走進許偉中的種植大棚,工人們正忙著采摘蘑菇,一扭一拔,一個個白色的雙孢菇被裝進了籃子。許偉中有18個大棚,每個棚有5000平方尺。“每個大棚需要用到2.5萬斤的稻草。”許偉中說道,“向水稻種植戶收稻草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另外,如今耕地越來越少,稻草的減少,直接導致了蘑菇種植成本的上漲,影響種植場的經濟效益。
每畝水稻能出700斤左右的稻草,每個大棚需要2.5萬斤的稻草,許偉中的18個大棚則需600多畝水稻面積,四十五萬斤稻草。但蘑菇生產后留下來的稻草又成為他的負擔。在該鎮(zhèn)農辦牽線搭橋下,由禹天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向許偉中無償提供稻草,該合作社有農田360畝,每年生產后的稻草可以解決該蘑菇種植場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正是這些不起眼的稻草,讓許偉中的種植場年產13萬斤雙孢菇。
“蘑菇種植后產生的廢料,又可以還給合作社作為水稻的肥料。”該鎮(zhèn)農辦工作人員介紹道,這樣一來,既大大節(jié)約了種植場的原材料成本,又可使每畝稻田減少施用化肥50斤左右,甚至不施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節(jié)約合作社的生產投入。菇農與種糧戶雙方實現了互補。循環(huán)使用稻草,變廢為寶,為農民增收,實現資源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