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臺縣獨店鎮(zhèn)秋射村,一提到“蘑菇大王”馬宏林的名字,大家都感到耳熟能詳。今年42歲的馬宏林,種植平菇已有18年的歷史,他種出的平菇產量高、顏色鮮,產菇時間長,能提早和延后上市,暢銷縣內外……
馬宏林高中剛畢業(yè)僅19歲,就到蘭州安寧區(qū)當建筑工養(yǎng)家糊口,一干就是5年。1995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一個四川人種蘑菇的大棚里參觀,被眼前的蘑菇深深吸引了,于是每天下工后顧不上疲勞,就直奔蘑菇大棚里幫忙打雜。時間一長,逐漸掌握了平菇種植的技術。
此后,馬宏林就開始嘗試著在自家的舊窯洞里開始帶料栽培,在原料不足,技術不熟的情況下,他種的300平方米蘑菇只僅僅賣了200元。此后他深刻反思,不斷尋找自己的技術失誤,一點點摸索,終于將平菇引種種植成功并獲得高產。這時,馬宏林自己也探索出從平菇子實體上采集孢子制母種,由母種擴制成原料,再制成栽種的新技術。
1999年,馬宏林貸款5000元,搭建了半地下式的塑料溫棚,從此以后基本上每年新增一座大棚。到2012年,他共建起9座溫棚(其中3座冬暖棚、6座普通棚),新建了2間滅菌接種室,能種菇40000袋,年產鮮菇30000公斤,縣內各大超市、酒店賓館都有長期訂單,甚至涇川、長武等縣也有常年供貨點,今年種植蘑菇收入就達8萬多元。
馬宏林富了,他致富不忘鄉(xiāng)親,積極發(fā)動本村群眾大量種植技術平菇,他言傳身教,無償地傳授種植技術,只收原料和菌種費,使平菇種植戶擴展到景村、姚李、瓦玉等村社。
展望未來,馬宏林告訴記者:“在種植平菇的同時,我目前又開始學習香菇、木耳和金針菇的種植技術,并正準備試種高檔食用菌—香菇、雞腿菇、雞菇等品種,希望未來能種出更多大伙喜歡吃的綠色菜肴!”
馬宏林高中剛畢業(yè)僅19歲,就到蘭州安寧區(qū)當建筑工養(yǎng)家糊口,一干就是5年。1995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一個四川人種蘑菇的大棚里參觀,被眼前的蘑菇深深吸引了,于是每天下工后顧不上疲勞,就直奔蘑菇大棚里幫忙打雜。時間一長,逐漸掌握了平菇種植的技術。
此后,馬宏林就開始嘗試著在自家的舊窯洞里開始帶料栽培,在原料不足,技術不熟的情況下,他種的300平方米蘑菇只僅僅賣了200元。此后他深刻反思,不斷尋找自己的技術失誤,一點點摸索,終于將平菇引種種植成功并獲得高產。這時,馬宏林自己也探索出從平菇子實體上采集孢子制母種,由母種擴制成原料,再制成栽種的新技術。
1999年,馬宏林貸款5000元,搭建了半地下式的塑料溫棚,從此以后基本上每年新增一座大棚。到2012年,他共建起9座溫棚(其中3座冬暖棚、6座普通棚),新建了2間滅菌接種室,能種菇40000袋,年產鮮菇30000公斤,縣內各大超市、酒店賓館都有長期訂單,甚至涇川、長武等縣也有常年供貨點,今年種植蘑菇收入就達8萬多元。
馬宏林富了,他致富不忘鄉(xiāng)親,積極發(fā)動本村群眾大量種植技術平菇,他言傳身教,無償地傳授種植技術,只收原料和菌種費,使平菇種植戶擴展到景村、姚李、瓦玉等村社。
展望未來,馬宏林告訴記者:“在種植平菇的同時,我目前又開始學習香菇、木耳和金針菇的種植技術,并正準備試種高檔食用菌—香菇、雞腿菇、雞菇等品種,希望未來能種出更多大伙喜歡吃的綠色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