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科爾沁草原呵氣成霜。熱乎乎的菌湯,成為總裝某基地彈藥站官兵餐桌上常備的佳肴。
“這個生產區(qū)由3個溫室大棚構成,別看總面積只有1.17畝,每年卻能生產50多種菌類,產量超過5萬公斤,能滿足基地官兵和駐地部分群眾需求。”彈藥站站長宋曉輝介紹說。
“1畝多地年產5萬公斤食用菌?”記者頓生懷疑。
溫室大棚里,官兵們三五成群,正將菌包有序堆放。見記者滿臉疑惑,宋曉輝揭開謎底:“雖然生產區(qū)占地只有1畝多,但我們搞立體種植,通過層層疊放,3個大棚一個生產周期能放置2萬個菌包,一個菌包能產1.5公斤蘑菇,一年至少有2個生產周期。”
下士車科輝接過話茬說:“我們采用國內最先進的食用菌液體菌種栽培技術,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菌種培養(yǎng)、育菌、接種等工序管理,蘑菇長得又快又好。”
漫步溫室大棚,一個紅綠燈閃爍的儀表盤引起記者的注意。據(jù)了解,這個儀表盤是整個溫室大棚的“中樞神經”,當環(huán)境條件超標時,大棚內噴淋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自動卷簾系統(tǒng)等會自行啟動,使大棚始終保持適宜菌類生長的環(huán)境。
望著大棚內堆放齊整的菌包,記者深深感受到先進科技給農副業(yè)帶來的巨大效益。
彈藥站后勤處處長李忠對記者說:“食用菌營養(yǎng)豐富,可以烹飪成多種美食,經常食用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官兵們特別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