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毒蘑菇又稱毒蕈,目前,在我國已鑒定的蕈類中,可食用蕈近300種,有毒蕈類約100多種。“雙節(jié)”期間,鑒于近期各地出現(xiàn)野生毒蘑菇誤食中毒死亡事件,易菇網(wǎng)提醒廣大民眾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等菌類,謹防毒蘑菇食物中毒。
毒蘑菇識別的誤區(qū)
認為菌子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后,能使銀器、大蒜、米飯變色的有毒,不變色的無毒。其實,菌類毒素是有機物,是蛋白質(zhì),不會與銀器發(fā)生反應,也不會使大蒜、米飯變色。
認為顏色鮮艷、外觀好看的有毒,反之無毒。事實上,顏色與外觀不是識別野生菌有毒無毒的科學標準。
認為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有腥臭味的有毒。其實不然,豹斑毒傘就常常被蛞蝓(鼻涕蟲)咬食,但有巨毒,而且很多毒菌會生蛆。
認為菌體受傷后會變色、流汁液的菌有毒。但是,“見手青”受傷后會變色,但它是可以食用,且營養(yǎng)價值很高。
認為傘蓋上有疣、柄上有環(huán)和有菌托的有毒。其實不全如此,毒粉褶菌沒有這些特征卻很毒。草菇既有菌環(huán)又有菌托,卻是美味食用菌。
毒蘑菇中毒防治措施
毒蘑菇中毒后的癥狀一般分為胃腸型、神經(jīng)精神型、溶血型、臟器損害型、光過敏性皮炎型。該如何防治毒蘑菇中毒呢?
首先應判斷是否為毒蘑菇中毒,還是其他食物中毒。不管自己能否準確判斷中毒類型,都應該保留樣品供專業(yè)人員救治參考。其次,立即叫救護車,并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把手指伸進其咽部催吐,以迅速排除毒素,減少毒素的吸收。第三,為防止反復嘔吐發(fā)生的脫水,最好讓中毒者飲用加入少量食鹽和食糖的“糖鹽水”,以補充體液的流失,防止休克發(fā)生。第四,對已發(fā)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nèi)灌水,防止窒息,應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第五,對在“假愈期”的肝炎型患者仍應采取保肝等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