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右主動幫助菇農(nóng)采摘并搬運茶樹菇。記者 游慶輝 攝
4月10日,泰寧縣新橋鄉(xiāng)大源村。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掛鉤幫扶小分隊一行13人來到該村,駐村入戶掛鉤幫扶。
大源村平均海拔800米,有672人,人均竹山11畝。竹山的收入是大源村民最主要的收入。
“竹山有大年、小年之分,今年是小年,筍會少很多,收入肯定減少。”晚飯后,房東嚴建華夫婦和記者坐在門口拉家常。從生產(chǎn)到生活,從開心事到煩心事,不知不覺已過21時。辭別他們時,記者看見村邊田野里有一束光忽閃忽閃。
“這么晚了,還在忙什么呀?”記者深一腳淺一腳,走過幾十米長的田埂,來到亮光處。
“今晚可能要下雨,我在查看菇棚有沒有破損。”村民嚴根星答道。天邊,一道道閃電正劃破夜空。
50歲的嚴根星3年前開始在外村種植茶樹菇,今年回村投資10多萬元,共種植4個大棚、8萬袋。記者一邊幫他把大棚四周的保溫膜遮上,一邊和他聊了起來。
“種茶樹菇比較辛苦,要像照顧孩子一樣時時留意、事事上心。”嚴根星說,從原料準備、培植菌種到大棚濕度溫度的控制、采摘時間的把握以及烘烤、包裝等,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大意,都有很強的技術(shù)要求。
檢查完大棚,記者又隨老嚴進入大棚內(nèi)查看溫度、濕度以及茶樹菇生長情況。
“茶樹菇現(xiàn)在進入了采摘季節(jié),我每天要采兩次,一次是凌晨4點左右,一次是下午3點左右。”嚴根星說,這個季節(jié)要特別細心,如果遇到變天,隨時要監(jiān)控菇棚溫度和濕度的變化。
老嚴說,雖然很辛苦,但是種茶樹菇能賺錢,特別是今年,干茶樹菇價格一公斤比去年增加了20元,約80元。“我預計今年可以收獲3000公斤干茶樹菇,扣除成本,純利潤將超過10萬元。”老嚴滿臉笑意。
聊著聊著,轉(zhuǎn)眼已近23時。大棚外,豆大的雨傾盆而下。
4月11日7時多,記者再次來到大棚。老嚴和妻子已忙得滿頭大汗。記者趕忙加入其中,幫忙采摘茶樹菇。采菇雖然不需要什么技術(shù),但是一直保持半彎腰的姿勢,一會兒工夫記者感到腰酸腿疼。
“老嚴,你為什么要回村種植茶樹菇呢?”記者問。老嚴原來種植茶樹菇的地方交通方便,田地更好,回村來,光新蓋大棚就多花了2萬元。
老嚴說,之所以回村種植茶樹菇,是想帶動村民們一起致富。
老嚴有他的打算。村民長期靠竹山生活,收入渠道單一,碰到像今年這樣的小年或者不可預見的災害,收入肯定將減少。
“都是鄉(xiāng)親,還有不少是親戚,看著大家松一年、緊一年的,我很揪心。”老嚴說,自己不圖名不圖利,就是想示范給大家看。“只要有需要,我免費傳授技術(shù)給大家。”
不過,目前全村還只有一戶村民跟著他種了3萬袋茶樹菇。
“我很理解,大伙是怕萬一虧了,承受不起。”老嚴說。
快到9時,采摘結(jié)束。老嚴共收獲600多公斤新鮮茶樹菇,大約可以烤出20多公斤干茶樹菇。
老嚴把茶樹菇送進爐里烘烤后,又冒雨卷起大棚四周的保鮮膜,讓更多的濕氣進入大棚,好讓下一茬茶樹菇更快生長。
離開大棚時,豐收了的老嚴對記者說:“種茶樹菇利潤挺不錯的,你是記者,幫我在村民中多宣傳宣傳。
走出老遠,雨中的老嚴忽然對記者喊道:“不種茶樹菇也沒關(guān)系,只要給大家多找些增收渠道就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