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遭受各種病菌的侵襲,引起減產甚至絕產。據統(tǒng)計,在食用菌新產區(qū),由于病菌的危害.可造成10%~18%的產量損失,而在一些老產區(qū),則高達50%~5%.嚴重的甚至造成絕產。所以,如何防治食用菌的各種病害,是保證食用菌栽培高產穩(wěn)產的一項很重要的技術。
一、消滅栽培場地的茵源。
在栽培食用菌前,必須對栽培場地和周圍環(huán)境進行徹底的滅菌消毒。在新產區(qū),一般可用濃度為5%的石灰水和800倍的殺菌劑噴灑,也可用硫磺熏蒸。消毒時,尤其應注意墻角、棚邊等死角。在老產區(qū),由于多年生產,栽培場所內的病原菌較多,一定要徹底滅菌。若條件許可,可以更換栽培場所,以減少病原菌的數量。
二、減少原料中的雜菌。
生產上,首先要選擇新鮮、無霉變的各種栽培原料。其次,在用料時,要將各種栽培原料在陽光下暴曬2~3天。栽培平菇、雞腿菇等食用菌時,可采用短期發(fā)酵法消滅原料中的雜菌。具體做法是,將栽培料預濕后充分拌勻,接著堆成堆。料堆高1米、底寬1.5米。待料溫達到60℃時,保持10小時,然后進行翻堆。翻堆后,當溫度再達到60℃時,保持10小時即可。
三、剔除污染的菌種。
播種時,首先選擇優(yōu)良菌種。對優(yōu)良菌種除要求高產、優(yōu)質、抗逆性強外,還要純度高、無病蟲感染且菌齡適宜。其次,播種工具要清潔,臉盆、鏟勺、手套、鐵锨等都要用石灰水或殺菌劑清洗消毒。再次,在栽培袋制作過程中,要選用優(yōu)質低壓聚乙烯塑料筒。填料要嚴實,封口要嚴密,料筒排放應有少量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