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發(fā)滿菌的菌袋兩端所繩解開,輕拉袋口隨即復位,以改善菌袋內(nèi)部通氣條件。將棚內(nèi)濕度提高到85%以上,保持棚內(nèi)溫度在10~20℃。進入11月下旬后,日照增溫強度明顯減弱,白天可適當去草簾增加日照增溫,夜間蓋草簾保溫。
如光線強,棚內(nèi)溫度偏高,白天可適當加蓋草簾遮蔭。晴暖天氣,輕開南面窗戶適度通風。一般經(jīng)7~10天即開始現(xiàn)蕾,再經(jīng)10~15天猴頭菇子實體菌刺長約0.5~1厘米時即應及時采收。采收后要消除菇根,繼續(xù)培養(yǎng)。
嚴冬季節(jié),如大棚保溫效果差,可暫停出菇管理,至2月上旬氣溫回升后再行管理。一般可收2~3潮菇,生物學效率可達100%。由于大棚保溫性能好,冬季棚內(nèi)蒸發(fā)量小,因此管理中應適當減少噴水次數(shù),嚴禁向袋口、菇蕾噴水,以免引起菇蕾腐爛。
對出過2~3潮菇的菌袋,可采用覆土畦栽的辦法,其生物效率一般可超過120%。其方法是:在棚內(nèi)挖寬1.2米,深25厘米的畦,將菌袋脫去塑料袋,3個~4個一束豎置畦中,上蓋約2厘米厚的細壤土,澆透水,以后保持畦內(nèi)潮濕狀態(tài),約經(jīng)15天左右,可出一潮菇,菇體大者直徑可達25厘米以上。至菌刺長達0.5厘米時即可小心采收,將粘有泥土的菇柄部分用刀削掉,即可出售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