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柱的建造。菌絲發(fā)透后,即可將菌盤搬入出菇房建造菌柱。先將最底層的菌盤上端薄膜解開,卷向周圍,露出整個上端菌面,撒一層約1厘米厚的細潮土,然后將堆在上面的幾個菌盤兩端的薄膜均卷向周圍,露出菌面,接著按孔對孔面對面向上堆碼4-5層高,每兩層間的菌面接觸處均鋪一層約1厘米厚的細潮土,最后在菌柱的最上面覆約兩厘米厚的細潮土,菌柱中央的孔洞灌滿細潮土,并在菌柱上面的中央做一個鍋底形的蓄水坑,菌柱即建造完畢。如此一個挨一個在菇房內(nèi)建造數(shù)排菌柱,行距以操作方便而定。
出菇管理。菌柱建造好后3-4天,應加大晝夜溫差,向墻壁、地面灑水,菌柱的蓄水坑內(nèi)也要灌水,保持空氣濕度90%以上,并加強平菇房內(nèi)通風換氣。再經(jīng)過4-5天,整個菌柱周圍即可出現(xiàn)大量原基。此時可控制出菇叢數(shù)和菇形大小,要想菇形大,可除掉部分原基,在菌柱周圍均勻保留幾個生長健壯的原基,使子實體長成大叢大葉片。要想菇形小,只要原基生長壯實,只需割開一個小口后讓其長成子實體。在整個子實體生育期,只需保持地面、墻壁濕潤,蓄水坑內(nèi)水不干就行,不必向菇體噴水。每潮菇采收后,停止向地面、墻壁灑水,蓄水坑斷水2-3天再灌滿營養(yǎng)液并保持不干,當子實體再次長出時,再向地面、墻壁灑水保持濕潤。如此管理可采收6-7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