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大溫差,刺激出菇。平菇是變溫結(jié)實,加大溫差刺激有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氣溫低時加大通風量,降低溫度,拉大晝夜溫差至6-10℃,以刺激出菇。低溫季節(jié),白天注意增溫保濕,夜間加強通風降溫;氣溫高于20℃以上時,可采用加強通風和進行噴水降溫的方法,以拉大溫差,刺激出菇。
2、加強濕度調(diào)節(jié)。出菇場地要經(jīng)常噴水,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現(xiàn)菇蕾后,要特別注意噴水,向空間、地面噴霧增濕,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只有當菇蕾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時,方可少噴、細噴、勤噴霧狀水,補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實體生長。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內(nèi)水分低于60%時,應(yīng)給予補水,采用直接向袋內(nèi)注水或用水浸泡,浸泡時用鐵絲在菌袋上扎3-4個孔,可使水容易浸入菌袋。
3、加強通風換氣。低溫季節(jié)一天1次,每次30分鐘,一般中午噴水后進行;氣溫高時,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鐘,通風換氣多在早、晚進行,切忌高濕不透氣。通風換氣必須緩慢進行,避免讓風直接吹到菇體上,以免菇體失水,邊緣卷曲而外翻。
4、增強光照。散射光可誘導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則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長,蓋小,色淡,畸形。一般以保持菇棚內(nèi)有“三分陽七分陰”的光照強度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曬死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