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菇期管理
蘑菇栽培的出菇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分管理、通風換氣、采收、菇床整理、追肥等,其中水分管理顯得尤為重要?!?br /> 6.1水分管理。菇床調水的原則是:保持菇房空氣相對濕度85-90%,18℃以上謹慎用水,高于20度避免向菇床噴水,噴水時嚴防水分滲入到料內,噴水后應加強通風,嚴禁噴關門水。調水的時間和用水量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確定:看菇調水,菇多多調水,菇少少調水,重水輕調,干濕相間;看天調水,天氣干燥時多調水,陰雨天可少調水或不調水;看土噴水,防止表面覆土偏干,以補足土層濕度為好。
6.1.1噴“結菇水”。覆土調水后的通風同樣由少到多,覆土后15-20天,當菌絲爬到覆土層的三分之二時,應加大通風,控制菌絲生長,防止菌絲冒面,使其橫向健壯生長,使毛狀菌絲連成線狀菌絲橫躺在土層中,當土縫中出現(xiàn)線狀菌絲開始扭結成米粒大小的原基,此時應結合菇房通風,適時噴“結菇水”,一般每天噴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量1公斤左右,連續(xù)噴2-3天,促進子實體迅速形成,調水以土層吸足水分不漏料為準,土層未濕透,說明水量不足,土層有水滲入基料,說明用水過多,可能會對以后的出菇產(chǎn)生不利影響;具體用量應根據(jù)覆土材料的土質?p厚薄、菌絲的強弱、菇房的保濕條件結合氣候情況,決定噴水的時間?p次數(shù)和數(shù)量,噴水的原則是輕噴勤噴,標準是土粒以手指能掐扁,不粉碎,不粘手為合適,噴水后大通風2天,然后減少通風,促使菌絲向上生長,為以后持續(xù)出菇作好準備。
6.1.2噴“出菇水”。當床面普遍看到蘑菇子實體原基長到綠豆大小時,生長加快,需大量水分,要及時噴1-2次“出菇水”。出菇水要重,一般每天噴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1-1.5公斤,調至床面土層亮晶晶,3-4小時內吸不干為準,促使子實體迅速出土長大;此時已有菇蕾現(xiàn)出,注意水溫要盡量與棚溫相近,不可使溫差過大,有菇蕾的地方應采用多次少量的噴法,但總量要足,仍應注意土層中不要有水滲入基料,每次噴水量應根據(jù)床面子實體多少而定,菇多則多噴,菇少則少噴;噴水時間是在噴結菇水后的4-6天進行,噴水后,還要通風幾小時,然后要逐步減少菇房的通風量,增加菇房濕度,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當大批子實體黃豆粒大小時,可再噴1次“保菇水”,每平方米用水0.5-0.8公斤,以保證出菇高峰有充足水分供應。
6.1.3噴“維持水”。秋季氣候干燥,菇床蒸發(fā)量大,應經(jīng)常向菇房內空間和墻壁噴“維持水”,以維持菇房空間相對濕度,滿足菇蕾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噴水的時間最好在早我溫度較低時進行,噴水量每平方米控制在0.5-1公斤,在空間來回噴灑,通風較好的菇房午后再噴一次,每次噴水后開門通風30分鐘;噴水次數(shù)及用水量應根據(jù)菇房溫度、通風等情況靈活掌握,與保持菇棚濕度相結合,保持菇房內空氣濕度在90%左右,床面覆土基本濕潤,但在通風孔、近門口處有發(fā)白現(xiàn)象均屬正常。
6.1.4噴“轉潮水”。每潮菇采菇完畢,要立即清理床面死菇、剔除老菇根后,減少噴水量2-4天后逐漸加大噴水量,使下潮菇盡快得到水份而轉潮,每天噴水一次,連續(xù)噴2-3天,用水量一般為每次每平方米0.8-1公斤;隨后噴維持水,直至下潮菇蕾形成再噴出菇水和保菇水。
出菇期的水分管理應根據(jù)生產(chǎn)實際靈活掌握,噴水的主要目的是補充復土層的水分含量和菇房內的相對濕度,以滿足蘑菇子實體的生長需求,因此,在陰雨?p濕?p悶的天氣,菇房的空氣溫度已經(jīng)滿足要求,就不必天天噴水,以免造成更高的空氣濕度,引起雜菌滋生、產(chǎn)生病斑菇和死菇,晴冷干燥的天氣要采取少量多次的噴水方法(少噴勤噴),并適當減少通風,以保持菇房的濕度。
6.2通風管理。蘑菇子實體的生長過程,需要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培養(yǎng)料的分解還會產(chǎn)生很多廢氣,因此,出菇期間必須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相對的空氣流通,避免封閉狀態(tài),否則容易產(chǎn)生“氣害”和“病害”;通風要考慮到保持菇房內小氣候的相對穩(wěn)定:秋菇前期菌絲生長旺盛,出菇多,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加強通風,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但此時期氣溫較高,又需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當氣溫高于18℃時,菇房通風主要在早晚或夜間進行,無風時,南北門窗可同時打開,有風時,只開背風窗,陰雨天可日夜通風;秋菇后期,出菇少,氣溫低,可適當減少通風,當氣溫低于12℃時,通風宜在中午進行,能適當提高菇房的溫度;冬季氣溫低,菇房要做好保溫工作,同時要有一定的時間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一般每天中午開南面門窗2-3小時,天暖無風時,南北窗可同時打開,氣溫特別低時,可間隔2-3天通風一次,保持室溫在4℃以上,必要時將門窗漏風處堵上,使室溫不低于0℃;秋菇結束后,從培養(yǎng)料反面普遍打洞,增加料內空氣,散發(fā)有害氣體,以利菌絲的生長;春季氣溫較低時,通風在中午氣溫較高時進行,以利提高菇房溫度,4-5月份氣溫升高,宜早、晚和夜間通風。菇房通風換氣的原則是:在保證菇房適宜溫濕度的情況下,排除有害氣體,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創(chuàng)造適宜于蘑菇子實體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有風時開背風窗,無風時南北窗可全開,陰雨天宜日夜開窗,平時可結合每次調水后進行大通風。通風速度應緩慢,經(jīng)驗判斷方法:可向床面上噴一口煙,能在20秒內消失,這樣的空氣循環(huán)速度比較合適。
蘑菇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6-18℃,如遇高溫(20℃以上)應加強通風降溫,以免高溫悶棚,造成大批死菇,可晚間多通風,利用晝夜溫差調節(jié)菇房溫度,也可用遮陽網(wǎng)降溫;氣溫低時,白天多通風;陰雨天,晝夜通風。由于蘑菇為恒溫結實性,晝夜溫差超過8℃就會影響蘑菇的產(chǎn)量,在出菇期應充分結合噴水和通風換氣進行菇房溫度的調控,防止菇房發(fā)生急劇的溫差變化,給蘑菇生產(chǎn)造成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
6.3病蟲害防治。出菇期間,床面有菇禁止使用任何農(nóng)藥。當菇房內溫度高于17℃,很容易遭受病蟲侵害,因此必須調控好溫、濕、氣等環(huán)境條件,防止高溫高濕及悶熱狀態(tài)出現(xiàn);門窗裝紗網(wǎng)防止蟲害侵入,當出現(xiàn)蟲害時,用適當方式誘殺;當出現(xiàn)病害時,輕微者局部清除用藥防治;普遍嚴重者,則應將子實體全部清除,針對病情用藥防治。當氣溫低于17℃,病蟲危害相應大大地減輕。
根據(jù)我地多年生產(chǎn)情況,在蘑菇栽培上,疣孢霉、病毒病、鬼傘、菇蚊、菇蠅和螨蟲等病蟲危害較為常見,采用及時、有效地防治方法和措施,把病蟲害的發(fā)生發(fā)展控制到最低水平,以保證蘑菇生產(chǎn)取得高產(chǎn)高效。
6.3.1疣孢霉
菇體被疣孢霉浸染后出現(xiàn)畸形,菇柄膨大、菇蓋變小,并附有白色絨毛狀菌絲,以后變成褐色,產(chǎn)生褐色病斑。所有的蘑菇菌株都易感染疣孢霉病菌,老菇房的層架、地面、墻面的空隙等地都能隱藏大量的病菌孢子,當新料進房,溫濕度適宜時,孢子萌發(fā),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及時清除廢料、沖刷菇房,密閉薰蒸、干燥通風都是很有必要的消毒程序。薰蒸藥劑可用于甲醛和高錳酸鉀薰蒸。
疣孢霉主要來自于土壤,因此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霉的最有效措施。在取土時要注意土壤的無污染性,選擇表土層30公分以下的土,將土壤攤開,表面撒上石灰并及時翻曬;在覆土前10天左右將覆土材料用菇豐1000倍加菇凈2000倍或高效氯氰菊酯800倍噴霧至半潮時悶堆5-7天即可使用。
在出菇前期和菇蕾發(fā)生期,注意檢查菇床面上的菌絲。若有發(fā)現(xiàn)疣孢霉菌開始為害,要及時用藥防治??稍谟盟幥耙惶焱V?jié)菜⒃跒楹μ幦錾鲜雏},再用菇豐1000倍,每平方米1-2公斤藥液噴霧,噴后停止?jié)菜惶?,相?-5天后再噴一次,或在采菇后施用,連用3-4次,每次可選用不同的藥劑,如多菌靈、施保功或代森錳鋅,可有效防控病害的發(fā)生發(fā)展;另外適當降低溫度和濕度,減少溫差,也能有效減少疣孢霉的發(fā)生和降低危害程度。
疣孢霉的危害一旦發(fā)生,應做到:①立即停止?jié)菜哟笸L量,降低菇房溫度和濕度;②立即挖掉病菇、菌絲塊和周圍的覆土,并且撒上石灰集中銷毀,防止再次感染;③換上新土后,在原發(fā)病部位均勻噴灑福爾馬林、多菌靈等高效殺菌劑,嚴重時菇房內用福爾馬林(用量為10毫升/立方米)熏蒸消毒1小時,通風2-3天,待床面干燥后再噴藥。
6.3.2蘑菇病毒病
蘑菇病毒病發(fā)生普遍,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危害嚴重,受害程度與感染期有關。受病毒病危害的子實體最明顯的癥狀是菌柄伸長,菌蓋很小,有的甚至菌蓋直徑還低于菌柄,菌蓋薄而平展,早開傘;發(fā)病的蘑菇菌柄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褐色斑或條紋狀斑。
防治方法和措施:①培育、使用無病毒菌種。②播種后用地膜或舊報紙覆蓋床面,以防帶毒孢子降落在培養(yǎng)料中,并定期(每5-6天一次)用0.5%甲醛溶液噴灑床面,直至覆土時為止。③菇房使用前要徹底消毒,生產(chǎn)結束后及時清除廢料,床架及用具要用消毒液浸泡、洗刷曬干,并用1%碳酸鈉加2%五氯酚鈉混合液涂刷,再用5%甲醛溶液噴灑菇房墻壁、地面及菇床,或用硫磺進行熏蒸。
6.3.3鬼傘菌
鬼傘菌又名野蘑菇,主要產(chǎn)生于溫度過高的培養(yǎng)料中,在堆制培養(yǎng)料時,首先選擇無霉變的原料,同時調整好碳氮比,避免含氮量過高,當培養(yǎng)料中有氨味或氨味過重時,要用甲醛進行處理;其次在發(fā)菌階段切記不要使料溫過高,避免病菌的產(chǎn)生。如果菇床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鬼傘菌,應立即拔除干凈,隨后通風降溫,待菇房溫度下降后,病菌便自行消失。
6.3.4螨蟲
在蘑菇發(fā)菌過程中,若發(fā)生螨蟲危害,通常造成菌絲退化,絨毛狀菌絲減少,菌絲表層有粉紅色或白色的亮點,子實體出現(xiàn)孔洞、腐爛、禿根,幼菇萎縮等現(xiàn)象,從而造成菇體營養(yǎng)無法輸送而萎縮死亡。
防治的方法措施:①二次發(fā)酵要徹底,確保培養(yǎng)料的質量;②杜絕使用帶螨菌種;③發(fā)菌和出菇期培養(yǎng)料中的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指標(用放大鏡看到的范圍內有3-5只螨蟲)時須及時用藥防治:若菇房密封條件好,可用磷化鋁熏蒸,每立方米菇房用3片,密閉菇房48小時;若菇房密封性差、蟲口密度大,應采用藥劑噴霧防治,可用阿維菌素、三氯殺螨醇或菇凈兌水噴霧;在覆土期發(fā)現(xiàn)螨蟲.可在覆土后結合調水,在水中加入藥劑進行除螨,在菇采凈后施用,間隔4-5天后,重施一次,一般噴施3次,基本可減少螨蟲的危害影響,達到正常出菇。
6.3.5菇蚊
主要是幼蟲取食菌絲,幼蟲多在土層有菌絲的地方取食菌絲和原基,并從幼菇的基部鉆入菇體。隨著菇體的生長,菇蓋和菇柄內形成許多孔洞,嚴重影響了菇體的產(chǎn)量和質量。
防治的方法措施:
①及時清除廢料,減少蟲源;②覆土拌藥,減少發(fā)菌期蟲源,當發(fā)菌期發(fā)現(xiàn)有成蟲活動,就要在料面覆蓋物上噴施敵敵畏或菇凈,以減少成蟲飛入量,覆土時拌入1000倍的菇凈藥液,能有效殺死料中的幼蟲。
?、鄢龉狡诎l(fā)現(xiàn)幼蟲為害,應及時摘除可收的菇體,待菇床土面較干時,用500-1000倍的菇凈或1000-2000倍的敵殺死、氯氰菊酯進行噴霧,成、幼蟲兼治。
④春菇期應將菇凈與澆春菇水結合在一起,多次噴施,以確保春菇安全。
6.3.6蘑菇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蘑菇病蟲害綜合防治就是運用農(nóng)業(yè)、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將蘑菇病蟲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保證蘑菇優(yōu)質高產(chǎn)。
?。?)菌種。選用高產(chǎn)、優(yōu)質、抗病蟲害能力強、抗逆性強的菌株。隨意引種沒經(jīng)過審定的菌株,極易傳播病蟲危害,特別是蘑菇病毒病的危害;生產(chǎn)上宜選用具有適宜菌齡、生活力強、不帶病蟲害、外觀色澤潔白的優(yōu)質菌種。
?。?)做好培養(yǎng)料的發(fā)酵及覆土消毒工作。培養(yǎng)料成分配比適當,酸堿度及含水量適宜,且發(fā)酵得好,既有利于菌絲生長,使菌絲體生長健壯,增強自身抵抗病蟲、雜菌能力,同時培養(yǎng)料經(jīng)過發(fā)酵可殺死料中的絕大部分病菌孢子和蟲卵,減少病蟲危害來源;覆土也是傳播病蟲害的主要媒介,消毒覆土是預防許多病蟲害的關鍵措施,覆土材料一般應選取地表15厘米以下的土,備土后應在烈日下暴曬至干燥狀態(tài),使用前用1‰的甲醛溶液均勻調水,再用1%的敵敵畏噴灑到覆土中,調水后用薄膜覆蓋一天,再攤開晾曬1-2天,待甲醛揮發(fā)后使用。
?。?)做好菇房的清潔衛(wèi)生工作。菇房在使用前除了做好常規(guī)清潔衛(wèi)生外,還應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殺蟲工作:①菇房內床架噴一次波爾多液或漂白粉液;②墻壁、地面、床架及周圍空間用1‰多菌靈加0.5%敵敵畏噴霧;③整個菇房按每立方米10毫升甲醛、2克高錳酸鉀的量熏蒸12小時;④菇房的門窗裝上紗門、紗窗,以防害蟲飛入。
?。?)做好蘑菇栽培的管理工作。①根據(jù)氣候條件適時播種;②蘑菇栽培過程中要經(jīng)常檢查床面,發(fā)現(xiàn)有病蟲出現(xiàn)或有異常氣味要及時處理;③做好菇房保溫工作,避免高溫和凍害;④加強菇房水分管理,根據(jù)栽培情況,使菇房保持適宜的濕度,出菇時,噴水應細,不宜打大水。⑤注意菇房通風透氣;⑥菇房要保持清潔,摘除的病菇及受污染的培養(yǎng)料要及時處理,不宜留在菇房內。
?。?)采用適當?shù)幕瘜W防治措施。①在菇床覆土后,土面及周圍空間噴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靈液可有效防治多種病害發(fā)生;②每隔一個月在菇房噴一次1‰的甲醛溶液或多菌靈液。③發(fā)現(xiàn)病蟲需要用藥時,使用的農(nóng)藥、用藥量及用藥時間要適當,以避免發(fā)生藥害,造成蘑菇污染或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④發(fā)現(xiàn)鼠害及時用藥或捕捉。
6.4菇床整理。每次采收以后,菇床上遺留下的死菇、老菇根要及時清除干凈,因老根已失去吸收養(yǎng)分和出菇能力,占據(jù)位置會使下面的菌絲生長受到影響,妨礙出菇,如果時間長腐爛后,還容易引起病蟲害。在第一批菇和第二、三批菇采收后,剔除老菌絲尤為重要。清除老菇根、死菇后要把采菇時帶走的泥土,用濕潤的細土重新補平,保持原來的厚度。清除老菇根時不能大挑大翻,以免損傷菌絲,應使用鑷子挑選。冬季停產(chǎn)期間,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清除老菇根、松土和補土工作。若培養(yǎng)料內菌絲旺盛,土層菌絲板結,應先將細土輕輕刮到一旁,逐一松動粗土,揀去發(fā)黃的老菇根和死菇,然后把細土蓋上鋪平,土層不厚的,可補加新細土;如料內菌絲一般,土層菌絲也未板結的菇床,只需進行松土,用鑷子或小刀輕輕挑動細土,將細土縫內或粗土間的老菇根、死菇清除,噴一次石灰水或營養(yǎng)液,10天左右再補一層新的細土;如料內菌絲生長較差或有少數(shù)霉菌的菇床,只需在料的反面用木棒或竹竿向料內戳洞,并使土層有所松動,以改善料內和土層中的通氣狀況,促進菌絲生長,抑制雜菌生長。
6.5追肥。蘑菇生長發(fā)育需要不斷地從培養(yǎng)料中吸收營養(yǎng),在出菇盛期,需肥量大,若料內營養(yǎng)供應不上易出現(xiàn)菇柄細長、薄皮開傘菇,生育后期料內營養(yǎng)不足時,產(chǎn)菇量少、菇小、薄皮菇多,嚴重影響蘑菇的產(chǎn)量和質量;在子實體生長時,某些微量元素的供給也非常重要,如果缺少微量元素,會影響菇體生長的生理活動,適時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追肥一般掌握在每批菇結束后,下批菇長至黃豆大時噴施為適宜,不能盲目追肥,溫度18℃以上不宜追肥,每平方米每次用量約0.5公斤,可施磷酸二氫鉀、硫酸鎂、葡萄糖等速效性肥,使用濃度為5‰左右。
生產(chǎn)實踐中蘑菇追肥常用的肥水有:①菇根水:將鮮蘑菇根5-10公斤沖洗干凈后切碎,加清水10-15公斤,煮沸10-15分鐘,過濾取汁,加水30-40公斤稀釋后噴施;②培養(yǎng)料浸出液:培養(yǎng)料浸出液是蘑菇栽培中使用最普遍的追肥,取材方便,成本低,不產(chǎn)生副作用。將發(fā)酵后曬干的培養(yǎng)料捶碎,放入缸內,加10倍開水沖泡,攪拌后加蓋悶閉,冷卻后過濾取汁使用,噴霧時加1倍清水,床面經(jīng)常使用這種液肥,能延長出菇高峰期,可使子實體肥厚,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③鮮豆?jié){汁:用黃豆1公斤浸水后磨成漿汁,過濾后加50千克水進行噴霧;④葡萄糖、尿素復合液:用1%的葡萄糖和0.1-0.2%尿素溶液,在采菇中后期施用,有較好的增產(chǎn)效果(注意此液肥在氣溫上升到18℃以上時禁用);⑤磷酸銨液肥:用磷酸二氫鉀0.2公斤、碳酸氫銨50克,加水15公斤配制成磷酸銨液肥,使用時加1倍清水進行噴灑;⑥蘑菇健壯素1號:比久0.5克、硫酸鎂40克、硼酸10克、硫酸鋅20克、尿素100克、維生素B1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可供300平方米菇床噴2-3次,對菌絲復壯具有良好的效果;⑦蘑菇健壯素2號:比久1克,硫酸鎂5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維生素B1100毫克,加水100公斤,對促進子實體形成和肥大有明顯效果,使用方法和用量與1號相同;⑧快豐收:使用濃度以1:1000倍液的效果為好,可用于覆土的調節(jié)水,以及子實體長出后的保濕水,每5天施用一次,每平方米總用藥量為0.5毫升,有明顯的增產(chǎn)效果。
6.6出菇中、后期管理
在出菇中、后期,由于出菇量逐漸減少,氣溫逐漸下降,水分蒸發(fā)量逐漸降低,所以調水量和調水次數(shù)也相應減少;調水、通氣、控溫等管理要求與出菇前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期菇管理一般在晚間即氣溫較低時段進行操作,中午溫度高時不操作,而后期菇管理一般在白天操作;中、后期明顯出現(xiàn)床面無菇落潮間歇,主要是做好養(yǎng)菌管理工作,出菇落潮后,及時整理床面,揀除死亡小菇蕾,清理老化根狀菌索,挑剔老菇根,再用濕細土補平床面;保持菇房內空氣新鮮,并做好保溫工作,讓蘑菇菌絲有一個休生養(yǎng)息復壯的時間;同時要做好菇床施肥、病蟲害防治和覆土層pH值調節(jié)工作。
七、越冬管理
當菇房溫度自然降到10℃以下,秋菇基本結束,即進入蘑菇越冬期;菇房溫度降到5℃以下,菌絲進入休眠期,及時做好菇房越冬期管理,可為春菇打下良好的基礎;
7.1清理料面。在秋菇采收結束后,應及時清理菇床,剔除床面死菇、老菌塊及干癟發(fā)黃的老菌絲,然后補上一層潮細土,避免滋生雜菌,又可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同時還應堵塞鼠洞,防止鼠害。
7.2通風保溫。秋菇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保濕催菇,菇房濕度大,培養(yǎng)料及覆土含水量較高,不利菌絲恢復生長;為此,料面清理結束后,應將菇房門窗打開,進行通風,并在料面上用尖木棍打洞,以排出料內水分和廢氣,促進菌絲恢復生長;晴天中午室外溫度高于菇房溫度時,開南北窗通風,平時開南面窗通風,注意保持菇房溫度在3-4℃以上,避免低溫結冰,凍傷菌絲,確保菌絲安全越冬,為春菇高產(chǎn)打下基礎。
7.3補充營養(yǎng)
培養(yǎng)料經(jīng)秋季大量產(chǎn)菇,營養(yǎng)消耗較大,pH值也降低較多,應結合通風、補水進行調節(jié)酸堿度和補充營養(yǎng),以增加土層菌絲的營養(yǎng),追肥液可用,0.1%-0.2%尿素液、磷酸二氫鉀溶液噴施菇床,或追施“蘑菇健壯素1號”,并用細土覆蓋露出床面的菌絲體,以防寒流凍傷菌絲。
7.5水分管理。菇房越冬每隔10-15天,適當對土層進行噴水,噴水宜在外界氣溫比菇房溫度高的情況下進行,噴水可用井水或20℃左右的溫水,每次每平方米噴0.6-1.2千克,氣溫在0℃以下不能噴水,結合調水可噴0.5%-1%的石灰澄清水或1%碳酸鈣液,調整覆土的酸堿度(pH值)為7-7.5。
八、春菇管理
春季氣候變化很大,氣溫忽高忽低,要特別加強管理工作,以免造成菌絲萎縮、死菇和蟲害的發(fā)生;次年3月中旬以后,氣溫回升,蘑菇又進入了春季出菇階段。加強春菇管理,可使產(chǎn)量達到全年的30%。
8.1水分管理。春菇出菇水的調節(jié)一般可在3月中旬開始調水。春菇調水總的原則是“3月穩(wěn),4月準,5月狠”。3月份調水時可先噴pH值為8~9的石灰清水3~4次,增加土層的堿性。每隔1~2天噴水1次,每次噴水230克/平方米,使細土能捏得扁,搓得碎,土層含水量達18%。春菇調水前期氣溫在15℃下,可結合調水噴施葡萄糖、2號健壯素等營養(yǎng)液,增加菌絲活力。出菇前5~7天,還應噴施菇凈1000倍防治越冬期的害蟲。4月份,氣溫逐漸升高,蘑菇大批出土,這時需增加水量,要達到秋菇旺產(chǎn)期相同的土層濕度。一般每天噴230~360克/平方米,保持細土搓得圓,捏扁有裂口。5月份氣溫較高,常在25℃以上,床面耗水量多,此時土層濕度調到比秋菇旺產(chǎn)期還要大些,每天噴水450-700克/平方米,使細土稍粘手,促使能結菇的土層菌絲加速結菇。出菇期間要菇房空間經(jīng)常進行噴霧,增加空氣相對濕度。
8.2通風管理。氣溫低時,應在中午進行通風,若天氣晴暖,氣溫在18℃左右,可打開全部通風口通風1-2小時。低溫時減少通風,注意菇房保溫。當氣溫在23℃以上時,早上開窗降溫并通風,使土面偏干一點,防止菌絲徒長,床面停止噴水,空中不再噴霧。當溫度低于22℃時,可適當噴水降溫爭取再出一潮菇。
8.3蟲害預防。溫度高,蟲害重。4月份應把通風口釘上紗窗,防止害蟲飛入。若室內有害蟲飛動,向空中噴溴氫菊類藥物,也可在門口掛敵敵畏浸過的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