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蘑菇病害基礎知識
1.1 蘑菇病害基本概念
蘑菇病害:蘑菇在生長過程中,由于受到病菌侵染或不良環(huán)境因子(溫度、濕度、有害化學物質等)的作用,致使新陳代謝混亂,在生理和形態(tài)上出現不正常的變化,從而降低了蘑菇的產量和質量,這種現象稱為蘑菇病害。
病原:引起蘑菇發(fā)病的直接因素叫做病原。根據病原對象可分為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侵染性病原主要指病菌一類,這類病菌又稱病原菌。非侵染性病原主要指不良環(huán)境因素,如高溫、凍害、有害化學物質等。這兩類病原引起的病害分別叫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癥狀:蘑菇感病后,表現出來的不正常特征,稱為癥狀。常見的癥狀有:軟腐、褐腐、斑點、空心、畸形、菌絲萎縮、死菇、凹陷等。
病害命名:蘑菇病害一般根據病原物或癥狀命名。如:根據病原物命名的有蘑菇疣孢霉病、輪枝霉病等;根據癥狀命名的有蘑菇斑點病、軟腐病等。
1.2 非侵染性病害
蘑菇正常的生長發(fā)育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發(fā)育生長階段不同,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也不同,當環(huán)境中某一因素超出蘑菇生長適應范圍時,蘑菇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阻礙或破壞,蘑菇就會呈現病狀,這種由不良環(huán)境條件引起的病害稱非侵染性病害,也稱生理性病害。這類病害不具傳染性。
引起蘑菇生理性病害的原因有如下幾大類:高溫、凍害、營養(yǎng)不良、水分失調、有害化學物質(CO2,H2S,SO2,NH3等)濃度過高,使用不適當的化學農藥等。
生理性病害常見的癥狀是:菌絲徒長、死菇、畸形、菌絲萎縮、硬開傘、空心等。
1.3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菌(如真菌、細菌、病毒等)引起的、這類病害具有傳染性,又稱傳染性病害。
初侵染:在一個生產季節(jié)中,病原菌第一次侵染蘑菇引起蘑菇發(fā)病,這種現象稱為初侵染。這種病菌稱作初侵染源。
次侵染(再侵染):經過初侵染引起蘑菇發(fā)病后,病原菌在蘑菇體內外大量產生繁殖體(如孢子等),這些繁殖體通過傳播又可侵染更多的蘑菇,這種重復侵染稱為再侵染或次侵染。這種病菌稱為次侵染源或再侵染源。
按照病原菌對蘑菇的為害方式,可分為寄生性病害、競爭性病害、干擾性病害等幾種類型。
寄生性病害:其主要特征是病原菌直接從蘑菇菌絲體或子實體中吸收養(yǎng)分,使蘑菇新陳代謝受陰,從而引起品質和產量下降,或者病原菌分泌某種毒素,殺傷或殺死蘑菇部分組織,然后再吸取養(yǎng)分。蘑菇病毒病、疣孢霉病等都屬寄生性病害。
競爭性病害:這種病害類似于農作物的雜草危害,所以也稱這類病原菌為雜菌。其特征是:病菌著生在培養(yǎng)料中和蘑菇爭奪養(yǎng)分和空間,從而引起蘑菇品質和產量下降。這種病害常見的有鬼傘、石膏霉等。
干擾性病害:病原菌除與蘑菇爭奪養(yǎng)分和空間外,還分泌對蘑菇有毒的物質,干擾蘑菇正常生長。如綠色木霉等。
按照病原菌對象蘑菇病害又可分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幾大類。
1.4 蘑菇病害的識別與鑒定
蘑菇病害的鑒定主要依據癥狀和病原菌特征。常見病害根據癥狀可初步識別,要確切知道是哪種病害,應依據病原菌特征,包括宏觀及微觀形態(tài),分類情況等。
2.蘑菇真菌性病害
2.1 疣孢霉病(又稱褐腐病、濕泡病、白腐病等)
病原: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
叢梗孢科、疣孢霉屬。分生孢子梗呈輪枝分枝,頂端單生分生孢子。無性孢子兩種形態(tài),一是薄壁分生孢子,二是雙細胞的厚垣孢子。
癥狀:蘑菇子實體受到疣孢霉嚴重感染時,子實體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受輕度感染時,菌柄腫大成泡狀或出現褐色斑點。蘑菇發(fā)育階段不同,癥狀也不同。子實體未分化時被感染,會形成如馬勃狀的組織塊,其上覆蓋一層白色絨毛狀菌絲,這種組織塊逐漸變褐,并從患病組織中滲出暗褐色汁液。如果在蘑菇菌柄和菌蓋分化后感病,菌柄就會變褐色,基部有絨毛狀病菌菌絲。在子實體發(fā)育末期被感染子實體被感染部位(菌柄或菌蓋)會出現角狀淡褐色斑點,而看不到病菌菌絲。若病菇組織留在菇床上,會逐漸變褐色,并滲出褐色汁液。
發(fā)生特點:疣孢霉無性孢子只侵染蘑菇子實體,目前尚沒有發(fā)現它對蘑菇菌絲有寄生、抗生等干擾生長的作用。蘑菇疣孢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疣孢霉是土壤習居菌。各地的土壤中均有疣孢霉存在,目前疣孢霉的寄主范圍尚不明確。舊菇房栽培床架及周圍環(huán)境中存在的疣孢霉孢子也可成為初侵染源。疣孢霉厚垣孢子在土中很少萌發(fā),只有當周圍有蘑菇菌絲生長時才受刺激而萌發(fā),萌發(fā)的菌絲可侵染蘑菇子實體。疣孢霉厚垣孢子的抗逆性很強,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故上一年留在土壤中的疣孢霉厚垣孢子都可能成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若隨意亂丟病菇,致使土壤中疣孢霉孢子數增加,加上覆土消毒不嚴,往往導致疣孢霉病大發(fā)生。
疣孢霉病的次侵染源(重復感染源)是菇床上的病菇。病菇上的疣孢霉孢子在噴水期間散向四周傳播,人、昆蟲、螨類、氣流等也可傳播。高溫、高濕環(huán)境條件有利于疣孢霉病發(fā)生。當菇房溫度連續(xù)幾天高于18℃,空氣不流通,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疣孢霉病就會發(fā)生。當溫度低于10℃時,疣孢霉病則很少發(fā)生。蘑菇從開始感染疣孢霉到發(fā)病約需10天左右,比正常出菇要早4-5天。
防治措施:
?。ǎ保└餐潦丘噫呙沟闹饕獋鞑ッ浇椋蚨靖餐潦强刂起噫呙共“l(fā)生的關鍵。覆土材料宜用距地表15cm以下的土,這樣可避免把地表層的病蟲害帶入菇房。疣孢霉病發(fā)生嚴重的地區(qū),河泥、塘泥等含疣孢霉孢子較多,不宜使用。覆土材料取回后,在烈日下曝曬至干燥狀態(tài),使用時用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均勻調水,每立方米覆土約需工業(yè)甲醛2Kg左右,調至土粒呈濕潤狀態(tài),然后用薄膜覆蓋密閉一天,再攤開晾一天,讓甲醛揮發(fā)后使用。若用蒸汽消毒覆土,可在65℃下保持1小時。
(2)菇房處理 菇房位置應遠離垃圾場,豬牛棚等病蟲較多的場所。若培養(yǎng)料在菇房內進行二次發(fā)酵,可結合巴氏消毒法通蒸汽消毒。若不在菇房內進行二次發(fā)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立方米10ml甲醛,2g高錳酸鉀的量熏蒸12小時?;蛴脷忪F消毒盒按每立方米2-4克量熏蒸2小時以上。
?。ǎ常┠⒐礁餐林?,出菇之前,在菇房及周圍環(huán)境均勻噴灑苯并咪唑類農藥,可有效防止疣孢霉病發(fā)生。常用的農藥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特克多、腐絕、疣孢凈等,使用濃度為500-1000倍。近年全省廣泛采用福建省蘑菇菌種研究推廣站研制的“高效殺菌劑”,效果良好。
?。ǎ矗┌l(fā)病菇床處理 若遇疣孢霉病大面積發(fā)生,應立即停止噴水,挖掉菇床上的病菇及疣孢霉菌絲塊。菇房用甲醛或氣霧消毒盒熏蒸1小時,用量同上,注意不能熏蒸太久。熏蒸后立即通風2-3天,待菇床表面干燥,再均勻噴灑上述苯并咪唑類農藥,使用濃度同上。注意一定要噴濕噴勻表層覆土,周圍環(huán)境也要均勻噴霧,這樣再調水之后,仍可正常出菇。若疣孢霉病少量發(fā)生,要及時摘除病菇及疣孢霉菌絲塊,在發(fā)病部位均勻噴灑苯并咪唑類農藥。
?。ǎ担┘訌姽椒抗芾恚诟邷馗邼駮r注意通風換氣,摘除的病菇及時處理掉。
2.2 輪枝霉病(又稱干泡病、褐斑病等)
病原:真菌輪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 Preuss.),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輪枝霉屬。分生孢子單細胞,分生孢子梗輪生。
癥狀:蘑菇從感病到出現褐色病斑約需14天左右。蘑菇菌蓋和菌柄分化之前感病,會形成灰色組織塊,和疣孢霉引起的硬皮馬勃狀團塊相似,但顏色不那么白,塊體較小,質地較干。后期感病開始先在菌蓋上產生許多不規(guī)則針頭狀褐色斑點,以后斑點逐漸擴大,并產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充滿輪枝霉菌絲及孢子,若菌柄受感染,會使菌柄加粗變褐,外層組織剝裂。病菇常干裂,長大后菌蓋歪斜畸形,菇體腐爛速度較慢,不分泌褐色汁液,無特殊臭味,這是該病區(qū)別于疣孢霉病的特征之一。
發(fā)生特點:輪枝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及周圍環(huán)境中的輪枝霉孢子。菇床發(fā)病后,通過噴水孢子濺向四周傳播。昆蟲、螨類、人和工具、氣流也可傳播。菇房內氣溫較高(高于20℃),濕度較大時,利于輪枝霉病發(fā)生。
防治措施:(1)做好覆土及菇房消毒工作。(2)及時防治害蟲、螨類。(3)發(fā)病地方噴500倍多菌靈液或1000倍百菌清液或2.5%甲醛液。省站研制的"高效殺菌劑"防治效果良好。
2.3 軟腐病(又稱蛛網病)病原:枝狀輪指孢霉(Dacylium dendroides),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輪枝孢霉屬。分生孢子梗輪枝狀分枝,分生孢子多細胞,菌絲棉毛狀,白色。
癥狀:發(fā)病時,菇床出現白色棉毛狀(也稱蛛網狀)菌絲,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時控制,可擴展至整個菇床,在濕度較大的情況下,可把子實體全部“吞沒”,而只看到一團白色的菌絲。后期,白色蛛網狀菌絲變水紅色。在蘑菇的整個發(fā)育時期都會受到這種病菌的侵染,被侵染的子實體并不發(fā)生畸形,而逐漸變褐色直至腐爛。
發(fā)生特點:輪枝孢霉廣泛存在于土壤中,覆土中的輪枝孢霉常是初侵染源輪枝孢霉孢子萌發(fā)后,在覆土或菇體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內產生孢子,這些孢子借助氣流、不合理的噴水、濺起的水滴及菇體滲出汁液傳播。在覆土過濕及低溫高濕情況下易發(fā)此病。這種病在菇房經常是小面積發(fā)生,很少大面積流行。
防治措施:(1)消毒好覆土;(2)局部發(fā)生時應減少床面噴水,加強菇房通風,降低土表面和空氣濕度。患病部位噴2-5%甲醛液或500倍甲基托布津液或撒石灰粉。
2.4 萎蔫病(又稱猝倒病、枯萎?。?br />
病原:有兩種,紅花尖鐮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schl.)和菜豆鐮孢霉(F.martii App.)。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鐮孢菌屬。孢子有大小兩種,小孢子為單細胞,無隔;大孢子則為多細胞,有隔,呈鐮刀形。
癥狀:這種病菌主要侵染蘑菇菌柄,菌柄感病后髓部萎縮變褐色,使菇體不再長大,最后變成“僵菇”。病原菌可分泌一種毒素,毒死蘑菇菌絲和小菇蕾,因而上一潮菇感病后,下一潮菇不會生長或小菇蕾長不大就死亡。
發(fā)生特點:鐮孢霉是土壤中的腐生菌,該病主要是由覆土帶菌引起的。
防治措施:(1)嚴格消毒覆土;(2)覆土層不宜過厚,加強菇房通風;(3)發(fā)病部位噴1:500倍托布津或多菌靈液。
2.5 褶霉?。ㄓ纸芯w斑點?。?br />
病原:有兩種,頭孢霉(Cephalosporium lamellaecola)和白扁絲霉(異名褶生頭孢霉)(Aphanocladium album(Preuss)W.gams)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頭孢霉屬。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粘結成團。
癥狀:主要危害蘑菇菌褶,使菌褶粘合在一起,不能正常分開傘,菇變畸形,菌褶色澤呈斑紋雜色。病菇的另一癥狀是菌蓋上有深褐色斑點,似褐斑病,但不容易腐爛,有時菌蓋會發(fā)硬。
發(fā)生特點:病菌孢子主要通過覆土或空氣傳播,菇房濕度高會加快發(fā)病。
防治措施:發(fā)病后及時將病菇摘除銷毀,并加強菇房通風,降低空氣濕度,防止蔓延。發(fā)病部位噴1:5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液。
2.6 菇腳粗糙病
病原:貝勒被孢霉(Mortierella bainieri cost)屬接合菌亞門、藻狀菌綱、毛霉目。該菌產生孢囊孢子。
癥狀:病菇菌柄表層粗糙、裂開,菌柄和菌蓋明顯變色,后期變成暗褐色,病菇的菌柄和菌褶上可看到粗糙、灰色的病菌菌絲,它可傳播到周圍的覆土上。有的病菇發(fā)育不良,形態(tài)不規(guī)則。子實體發(fā)育后期感病,菌柄稍微變色,菌蓋表面產生圓形褐色斑點,病斑外圍有黃色輪紋。
發(fā)生特點:病菌產生的孢囊孢子很容易由風和水傳播,也能由覆土帶入菇房,病菌潛育期短,侵染次數較多。低溫潮濕環(huán)境對病害發(fā)生有利。
防治措施:(1)嚴格消毒覆土;(2)發(fā)現病菇及時摘除,發(fā)病部位噴500倍多菌靈液。
3. 蘑菇細菌性病害
3.1 細菌性斑點病(又叫褐斑?。?br />
病原:托蘭氏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tolaasi Paine)。
癥狀:該病局限于蘑菇菌蓋上,初期在菌蓋上出現1-2處小的黃色變色點,而后逐漸變成暗褐色凹陷的斑點。當斑點干后,菌蓋開裂,形成不對稱子實體,菌柄上偶爾也發(fā)生縱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菌肉變色部分一般很淺,很少超過皮下3mm。有時蘑菇采收后才出現病斑,特別是蘑菇置于高溫條件下,水分在菇蓋表面凝結時,更易發(fā)生此病。
發(fā)生特點:托蘭氏假單胞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土壤、空氣中都有存活,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幾小時就能感染菇體,并產生病斑。菇蠅、線蟲和工作人員也可傳播。
防治措施:(1)減少溫度波動,防止高溫,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以下;(2)不要使菇面積水,防止土面過濕;(3)發(fā)病時, 在菇床及周圍環(huán)境噴施600倍漂白粉液。
3.2 蘑菇黃色單胞菌病
病原:田野黃色單胞桿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癥狀:這些病菌可侵染各種大小的子實體,對蘑菇菌絲無傷害。發(fā)病初期,菇體表面產生褐色斑塊,以后褐色斑塊逐漸擴大并深入菌肉,直至整個子實體全部變黑褐色而萎縮死亡,最后腐爛。從子實體開始出現褐色斑塊到變黑褐色死亡的時間約3-5天。
發(fā)生特點:此病多發(fā)生在秋菇后期,于室溫10℃左右時感染蘑菇子實體,且擴散較快,從發(fā)現第一個子實體發(fā)病到普遍感染約一月左右的時間,帶菌的菇床越冬后,仍可正常出菇。春菇期有的病區(qū)仍會出現此癥狀,有的病區(qū)也可能不再出現此癥狀。此菌由培養(yǎng)料或覆土帶入菇房,可隨采菇人員接觸而傳播。
防治措施:(1)做好培養(yǎng)料發(fā)酵及覆土消毒工作;(2)發(fā)病后噴用四環(huán)素、青霉素或鏈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菌褶滴水病
病原:菊苣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cichorii(Swingle)Stapp.),異名:蘑菇假單胞桿菌(P.agarciYoung)。
癥狀:在蘑菇開傘前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有開傘后才可看到。在被感染的菌褶上有奶油色小液滴,最后大多數菌褶爛掉,變成褶色的粘液。
發(fā)生特點:該菌多由工作人員或昆蟲傳播,當奶油色的細菌滲出物干燥后,也可由空氣傳播。
防治措施:參考細菌性斑點病防治方法。
3.4 干腐病
病原:也是一種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p.)
癥狀:發(fā)病的蘑菇畸形,變褐色,典型特征是菌蓋歪斜,菌柄基部稍膨大,但不腐爛,而是逐漸萎縮、干枯、若病菇菌蓋斷下來,在菌蓋著生部位可看到暗褶色的病區(qū),將菌柄縱向剖開,也可發(fā)現一條條暗褐色的變色組織。
發(fā)生特點:一般認為病原菌是沿著蘑菇菌絲傳播的,故在一床菇中,任何位置的菇都可能發(fā)病,與病菌絲相連的菌絲都可能傳播。有人報道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一種叫做伏草菌(Corticium)的木腐菌有關。利用木腐菌感染過的材料,容易受到干腐病原菌的感染。
防治措施:目前尚無化學防治方法,可采取隔離措施,防止病區(qū)與健康區(qū)蘑菇菌絲的連接。
3.5 細菌性菌洼病(又稱斑點病,菌斑等)此病在英國、荷蘭、日本等國都有發(fā)現,國內未見報道。
病原:是一種桿狀細菌(Bacterum sp.),分類上屬于無孢菌群。
癥狀:感病初期,菌蓋上出現淡黃色的斑點,并逐漸變深褐色。這些病斑可由表向里延伸,但變色區(qū)域很少超過3mm,若空氣潮濕,在病斑上會出現粘液。這些病斑往往只出現在菌蓋上,很少在菌柄上發(fā)現,是該病區(qū)別于其它斑點病的特征之一。
發(fā)生特點:該病菌能長久地存活于昆蟲的消化道或幼蟲體內,因此昆蟲是它的主要傳播媒介。土壤和堆料很難成為病原菌在休眠期中的潛伏場所和初侵染源。該病菌主要是通過傷口侵入寄生的,昆蟲咬食菇體后留下的傷口就是病菌侵入的好部位。病菇上溢出的膿液能吸引昆蟲(主要是蠅類)前往取食,其口器就幫助傳播和接種病原菌。其次是不合理的噴水傳播。高溫高濕條件下,病原細菌繁殖很快,菇房濕度過高,通氣不良時發(fā)病特別嚴重。
防治措施:(1)注意滅蟲。菇蠅的成蟲、幼蟲都可能成為帶菌體和初侵染源。因此,在蘑菇播種后發(fā)現有菇蠅等害蟲,要立即防治。(2)蘑菇生產季節(jié),菇房應避免高溫高濕,溫度高于20℃,空氣濕度大于90%,細菌病害就容易發(fā)生。(3)加強水分管理,噴完水后立即通風,降低菇房濕度。(4)發(fā)病初期,用含氯的水噴霧,例如漂白粉或漂粉精溶液、氯水等。發(fā)病重的菇房,最好連噴幾次,使用濃度先低后高,開始時,使用有效氯含量在1%左右,以后提高到1.5%,或用 100-200ppm的鏈霉素液噴發(fā)病菇床。
4.蘑菇病毒性病害
蘑菇病毒又稱法國蘑菇病,蘑菇法蘭西病、菇腳滲水病、頂枯病、X病、褐色蘑菇病等,蘑菇病毒病國外研究報道的較多。
病原:蘑菇病毒,迄今報道的種類較多,類型復雜,歸納起來大致如下表示:
癥狀:蘑菇病毒病的主要癥狀是產量下降,子實體畸形。英國學者Schisler(1967)對蘑菇病毒病的癥狀做了較為詳盡的描述。(1)子實體細長,早現菇 ,菌蓋和菌柄不均衡,鼓狀莖。有時因發(fā)育受阻,菇形矮化;或菇厚、柄短、菇蓋小,薄而平展,菌柄細長,有時無菌幕。(2)菌絲退化,細胞較短而膨脹,淺黃色,染病子實體自灰色轉為褐色,菌柄內部變褐,采收后的病菇迅速變褐。菌蓋上呈現規(guī)則褐斑,菌柄上呈褐色縱條斑,染病菌絲覆土后生長衰弱,或從覆土表面消失。(3)菌褶變脆,或呈革質,濕軟腐,數日內完全腐??;菌蓋和菌柄上往往有水濕狀粘液。(4)染病菌絲生長緩慢,菌絲體褐色柔潤,無粗壯的菌絲束,或菇蕾上無菌索。受侵染后的菌絲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生長緩慢,菌絲稀疏,緊貼,菌絲表現顆粒狀,菌落邊緣不整齊,有不同程度的凹槽。(5)健菇孢子平均大小為4-6um,病菇孢子平均大小為2um。細胞壁薄,萌發(fā)速度比健全孢子快。
發(fā)生特點:蘑菇病毒營專性寄生,僅在活體內生存。它主要通過蘑菇菌絲和孢子傳播,也可通過昆蟲口器傳播。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毒能力強的品種;(2)嚴格選用無病毒區(qū)的健壯蘑菇制種,以保證菌種不帶病毒。(3)老菇房的床架材料要徹底消毒,殺死材料內蘑菇菌絲和孢子,以杜絕病毒通過床架材料傳播。已發(fā)現病毒的菇房,蘑菇必須在開傘之前采完,防止病毒通過蘑菇孢子擴散。新舊菇房應保持適當距離。(4)通過巴氏消毒法滅菌制備培養(yǎng)料,清除蘑菇碎屑。(5)用低劑量溴甲烷熏蒸劑(少于600TP)或用甲醛消毒用具,也可蒸煮用具,或70℃下處理1小時。
蘑菇病毒種類
5.蘑菇競爭性雜菌
5.1 胡桃肉狀菌(又叫"小牛腦",假塊菌等)
菌名:小孢德氏菌(Diehliumyces microsporus(Diehl et Lambert) Gikeysyn.)。中名谷名胡桃肉狀雜菌。屬子囊菌亞門、散囊菌目、裸囊菌科、假塊菌屬。菌落初為白色,以后轉為黃白色,有時形成濃密的菌絲束。子囊果外形不規(guī)則如胡桃肉(即核桃肉)或小牛的腦髓,子囊果幼時為奶白色小圓點,與針頭相似,逐漸長成不規(guī)則塊菌,成熟時轉為暗紅色,子囊孢子圓形光滑。
癥狀:胡桃肉狀菌多發(fā)生在秋菇覆土前后和春菇后期,在料內、料面、土層中都會發(fā)生。初發(fā)時,出現短而濃密的白色菌絲體,一方面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另一方面形成類似胡桃肉狀的子囊果,子囊果大小不等,從1mm到4cm左右,奶油色或乳白色,成熟后變暗紅色,釋放孢子后慢慢枯萎。發(fā)生胡桃肉狀菌的菇房,培養(yǎng)料變成黑色并帶一些粘團,同時散發(fā)出強烈的漂白粉氣味。若胡桃肉狀菌大量發(fā)生,菌絲會逐漸被“吃掉”,不能形成子實體,嚴重者甚至絕收。
發(fā)生特點:土壤是主要傳播源,沒有充分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及帶有胡桃肉狀菌的菌種也可傳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可隨風飛散,或經人和工具到處傳播。子囊孢子可潛伏在菇房、床架和周圍場地等環(huán)境中休眠。遇到適宜的條件便重新萌發(fā)進行危害,這也是造成胡桃肉狀菌年年發(fā)生的一個原因。菇房長期通風不良,又長時間處于較高溫度(20℃以上),培養(yǎng)料偏濕偏酸情況下,就更易引起胡桃肉狀菌發(fā)生。
防治措施:(1)嚴格檢查菌種,發(fā)現菌種中有過于濃而短的菌絲,有一粒粒胡桃肉狀的東西,且有漂白粉氣味的,堅決不用并及時銷毀以防擴散。(2)防止培養(yǎng)料過厚、過熟、過濕,并適當推遲播種期,使覆土層調水期間菇房溫度在17℃以下。(3)覆土要嚴格消毒。覆土層調水階段應注意加強菇房通風,防止菇房內形成悶熱、濕的條件。(4)菇床上一旦發(fā)生胡桃肉狀雜菌,床面應立即停止噴水,待土面干燥后,將胡桃肉狀菌連同覆土層一齊取出菇房銷毀,覆上新消毒過的土粒,當室溫降至16℃以下后,再按常規(guī)進行管理,仍可正常出菇。為防止病害蔓延,也可在患病部位及周圍噴2%甲醛液或1%漂白粉液或500倍多菌靈液。
?。ǎ担┻B年發(fā)生胡桃肉狀菌嚴重的地區(qū),應堅持用800倍多菌靈溶液進行環(huán)境消毒,堆料過程中用800倍多菌靈拌料。
5.2 白色石膏霉(又叫白皮病、臭霉菌等)
菌名:糞生帚霉(Scupulariopsis fimicola(Cost et Matr.)Vuill)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菌落初為白色,成熟后變水紅色(或粉紅色),手感如面粉狀粉粒,分生孢子卵形至球形,基部平切,無色;分生孢子梗上有環(huán)痕。
癥狀:這種霉菌常發(fā)生在培養(yǎng)料及覆土層表面,初為斑塊狀濃密的白色菌絲,像撒上石膏粉一樣,成熟后變粉紅色。有石膏霉生長的地方,蘑菇菌絲生長受到抑制。當雜菌干枯減少后,蘑菇菌絲仍可生長,但活力已大減。
發(fā)生特點:這種霉菌可大量產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常常反復感染。培養(yǎng)料發(fā)酵不良,濕度過大,,偏堿性(pH8.2以上),發(fā)生嚴重。
防治措施:(1)堆制好培養(yǎng)料,提高堆溫,增加過磷酸鈣和石膏的用量,降低培養(yǎng)料pH值,防止過堿。(2)局部發(fā)生后噴1:7醋酸溶液或食醋溶液。(3)發(fā)生嚴重時,把子實體采收后,在床面噴代森鋅500倍液或多菌靈1000倍液,每100平方米用稀釋液20斤左右?;蛴檬≌狙兄频?quot;高效殺菌劑"效果良好。
5.3 褐色石膏霉(又稱褐皮病)
菌名:黃絲葚霉(Papulariopsis fimicla)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叢梗孢科。菌落初為白色,后漸變褐色,粉末狀。產生菌核,菌核球形或不規(guī)則。
癥狀:在菇床上,覆土前后都可發(fā)生。覆土前培養(yǎng)料上出現白色病斑,直徑約20-30cm,以后菌落逐漸擴大,中央部分變黃色,再進一步變成褐色皮狀物,但邊緣一圈仍是白色。覆土后,在土面上出現白色病斑,并逐漸變成黃色小沙粒狀,這就是菌核。這些菌核可向料內蔓延,使料內形成更多的菌核,長有褐色石膏霉的部位,蘑菇菌絲不能生長。
發(fā)生特點:培養(yǎng)料發(fā)酵不徹底,或濕度過大,堆肥中有過高的氨氣,都容易發(fā)生褐色石膏霉。小菌核隨氣流傳播,可在堆制不良的培養(yǎng)料中存活,舊菇房周圍環(huán)境中也會有小菌核存在。
防治措施:參照白色石膏霉。
5.4 棉絮狀雜菌
菌名:蘑菇粉孢(Oidium agaricus),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粉孢屬。
癥狀:棉絮狀雜菌大多發(fā)生在菇床上,初期棉絮狀雜菌菌絲從培養(yǎng)料內經土縫向土面生長,并很快長出土面,菌絲白色,短而細,一蓬蓬,象爛棉花。經過一段時間后,白色菌絲會變粉狀,最后變?yōu)榻奂t色,這是它產生的孢子。從白色菌絲出現到桔紅色孢子的產生,大約需要七至十天。長有棉絮狀雜菌的床面,蘑菇菌絲生長衰弱,菇小菇稀,嚴重的不出菇,明顯影響蘑菇產量和質量。
發(fā)生特點:棉絮狀雜菌多發(fā)生在覆土之后,在10-25℃下均可發(fā)生,
其菌絲生長較蘑菇菌絲更為好氣,大量菌絲往往在土層表面迅速蔓延。棉絮狀雜菌隨蘑菇菌絲生長強弱而變化,當蘑菇菌絲本身較健壯,棉絮狀雜菌不出現;當蘑菇菌絲生長較弱,條件又適合棉絮狀雜菌生長時,棉絮狀雜菌就會大量發(fā)生。棉絮狀雜菌主要來源于培養(yǎng)料的糞塊,節(jié)孢子由糞塊帶入菇床,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萌發(fā)成棉絮狀菌絲。
防治措施:棉絮狀雜菌發(fā)生后,噴用5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液,每平方米用0.7Kg,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連年發(fā)生棉絮狀雜菌較重的菇房,用800倍多菌靈拌料,亦有明顯的防治作用。
5.5 鬼傘類
菌名:菇床上發(fā)生的鬼傘有墨汁鬼傘(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exFr. )Fr),毛頭鬼傘(C.comatus(Mull.ex fr)Gray),糞污鬼傘(C.fimetarius),長根鬼傘(C.mairorhizus),糞鬼傘(C.sterguilimusFr.)等。均屬擔子菌亞門、傘菌目、傘菌科、鬼傘屬。
癥狀:鬼傘多發(fā)生在蘑菇覆土之前,覆土之后則很少。鬼傘子實體出現在料堆周圍或床面上,發(fā)生很快,從子實體形成到溶解成黑色粘液團,只需24-48小時。鬼傘與蘑菇爭奪培養(yǎng)料,從而影響蘑菇產量。
發(fā)生特點:堆肥在室外發(fā)酵時若長過鬼傘又不及時處理,便會導致在床面發(fā)生。鬼傘子實體在溶解之前,可產生大量孢子,并四處傳播。堆溫較低,料堆過濕,氨氣較多的培養(yǎng)料,最適于鬼傘生長。
防治措施:(1)堆制好培養(yǎng)料,提高堆溫,降低氨氣含量,防止培養(yǎng)料過濕,以便抑制鬼傘生長。若堆料周圍長有鬼傘,應注意將產生鬼傘的料翻入中間料溫高的部位,以便殺死鬼傘孢子。料進房后進行發(fā)酵處理,進一步將殘存的鬼傘孢子殺死,但室溫應逐漸上升,使料內氨氣得以充分散發(fā)。(2)菇床上發(fā)生鬼傘之后,適當降低室內濕度,提早覆土,可抑制鬼傘子實體生長。(3)床面發(fā)生的鬼傘,應及時摘除銷毀,以免成熟后孢子四處傳播。
5.6 黃霉菌
菌名:黃毀絲霉(Myceliophthora Lutea Cost),又名黃蝕絲霉。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菌絲初呈白色,后變黃色至淡褐色,絨毛狀。分生孢子梗無隔,分生孢子不串生,厚垣孢子單個頂生,球形,直徑13-15cm,表面有瘤狀突起,厚垣孢子較多。
癥狀:菇房發(fā)生黃霉后,常在培養(yǎng)料中出現黃色粉末狀菌斑,并散發(fā)出濃烈的霉味。黃霉菌能分泌溶解蘑菇菌絲的酶類,侵入菌絲,料內黃色顆粒狀物質就是由該菌菌絲體與被溶解的蘑菇菌絲體組成的,有黃霉出現的地方,蘑菇菌絲萎縮,出菇困難或出現很少的“僵菇”。
發(fā)生特點:該雜菌孢子主要通過培養(yǎng)料帶入菇房,培養(yǎng)料腐熟過度,料過厚、過濕,噴水過多,菇房通風不良,空氣相對濕度過高等情況下容易發(fā)生。黃霉菌孢子抗性很強,一般的發(fā)酵和消毒不能完全殺死,是一種很難根除的雜菌。
防治措施:(1)堆料時,每噸原料加入9公斤CuSO4,或少量0.5%甲醛溶液可控制該菌發(fā)生。(2)防止培養(yǎng)料過熟、過厚、過濕。注意菇房通風換氣,輕噴水,勤噴水。(3)發(fā)現黃霉后,在培養(yǎng)料反面打洞,加強通風,減少噴水,以減輕其危害。(4)局部發(fā)生黃霉時,直接撒漂白粉或漂粉精干粉于菌落上。
5.7 橄欖綠霉菌
菌名:橄欖綠毛殼( Chaetomium olivaceum Cook et Ell) 及球毛殼 (C.globosum Kunze)屬子囊菌亞門、毛殼目、毛殼科、毛殼屬。
癥狀:料面上雜菌菌絲初為白色,后逐漸變成灰色,菌絲生長不久,即形成針頭狀大小的子囊殼,呈綠色或褐色。這種雜菌在培養(yǎng)料內直接抑制蘑菇菌絲生長,使蘑菇減產。
發(fā)生特點:該菌多由培養(yǎng)料帶入菇房,一般在播種后兩周內出現。在后發(fā)酵期間,若料溫過高(62℃以上),時間較長,有利于這種霉菌生長,培養(yǎng)料中含氨量高,氧氣不足,甚至處于厭氧狀態(tài),更適于該菌生長。
防治措施:進房前培養(yǎng)料中的氨氣需充分散失。后發(fā)酵期間控制好料溫,不要超過62℃,菇房內注意通風換氣。
5.8 綠霉
菌名: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 ex Fr),康氏木霉(T.KoningiiOud),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
癥狀:該菌在老的菌種塊,死菇或木架上形成綠色菌落,若不及時處理,可擴大蔓延。感染綠霉的區(qū)域,蘑菇菌絲及子實體生長不良。
發(fā)生特點:綠霉孢子可通過未腐熟的培養(yǎng)料帶入菇房,也可通過氣流傳播。孢子容易在酸性,沒有萌發(fā)的菌種塊、死菇及潮濕的材料上形成菌落。
防治措施:(1)及時揀掉沒有萌發(fā)的菌種塊和死菇。(2)一旦發(fā)生綠霉,及時將綠霉及周圍一層培養(yǎng)料揀掉,噴灑5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液,或撒一層石灰粉。
5.9 魚籽菌
菌名:Aphanascus composticus sp.nov,屬子囊菌亞門、曲霉目、甲團囊菌科、小粒霉屬。子囊果圓形,直徑500-600um,初為白色繼而變黃褐,破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圓形,有細刺,直徑18-20um。
癥狀:培養(yǎng)料進床后,在料內出現一些魚籽狀的小顆粒,呈乳白色或黃白色,表面光滑,較硬,一粒粒地分散在培養(yǎng)料中,不成塊狀。一旦感染這種雜菌,往往蔓延至整個床面。發(fā)生魚籽菌的菇床,蘑菇菌絲生長較差。如果該菌在蘑菇播種之前發(fā)生,則播下的菌種很難定植;如果在蘑菇菌絲開始生長后發(fā)生,則抑制菌絲生長,使菌絲生長極差,最后不出菇或少出菇。
發(fā)生特點:魚籽菌為糞草料內常見雜菌,在培養(yǎng)料發(fā)酵不良、濕度過大、酸性較高時較易產生。
防治措施:(1)做好培養(yǎng)料發(fā)酵工作,使其發(fā)酵徹底。(2)培養(yǎng)料含水量不能過高。(3)改善菇房通風條件。在通氣較差的情況下,CO2濃度過高,會使培養(yǎng)料變酸、變黑,促進魚籽菌生長。
5.10 直立鹿角菌
菌名:直立鹿角菌(Xylaria vaporaria)屬子囊菌亞門、球殼目、炭棒科。
癥狀:直立鹿角菌在蘑菇培養(yǎng)料及覆土面上均可生長,它的菌絲白色,可穿透培養(yǎng)料及覆土,而后形成休眠體──菌核。菌核個小,直立、黑色肉質根狀,最長的可達10厘米左右,有一股不愉快的氣味,它還可形成水紅色分枝。
發(fā)生特點:該菌一般由培養(yǎng)料帶入菇房,條件適宜時生長蔓延。
防治措施:發(fā)現直立鹿角菌生長,立即挖去鹿角菌菌絲及菌核,重新補上消毒過的覆土,并在感染部位撒上石灰。
5.11 唇紅霉(又稱紅色白地霉)
菌名:唇紅霉(Geotrichum sporendonema sp.)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
癥狀:該菌多出現在覆土表面,初呈白色絨毛狀菌絲,以后漸變淡水紅色,短時間內可蔓延至整個菇床,染上這種雜菌后,會造成蘑菇嚴重減產。
發(fā)生特點:該菌為新發(fā)現的病害,在美、英等國發(fā)生較普遍,病菌由培養(yǎng)料帶入菇房,高溫、高濕、通風不良以及覆土中石灰的含量過高,都有利于此菌發(fā)生。
防治措施:(1)加強菇房通風,防止空氣過于潮濕。(2)在發(fā)病菇床上噴含氯量為1.5%的漂白粉液或500-800倍的代森辛或代森辛錳稀釋液。
附:蘑菇培養(yǎng)料指示性霉菌
蘑菇從培養(yǎng)料制備到出菇期間都可能出現雜菌。由于雜菌出現的種類與培養(yǎng)料的性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可用雜菌作指示菌,來判別培養(yǎng)料質量的好壞。下面是培養(yǎng)料堆制完后可能出現的雜菌以及它們指示的各種條件。
附表:指示性霉菌發(fā)生條件
潮濕的培養(yǎng)料 | 褐色石膏霉,胡桃肉狀,蘑菇菌絲稀疏,且成線狀 |
空氣不流通的潮濕覆土 | 褐色石膏霉,蘑菇菌絲呈絲狀 |
干的培養(yǎng)料 | 培養(yǎng)料表面產生黃霉菌(特別是用火盆加熱進行后發(fā)酵的菇房) |
培養(yǎng)料中氨氣含量高 | 白色石膏霉,糞污鬼傘,橄欖綠霉,黃霉菌 |
培養(yǎng)料溫度低 | 腐質霉,黃霉菌 |
培養(yǎng)料溫度正常 | 腐質霉可在比正常堆溫低的培養(yǎng)料中生長;白化現象(放線菌大量繁殖),表明培養(yǎng)料太干 |
培養(yǎng)料發(fā)酵未透 | 糞污鬼傘,綠霉,白色石膏霉 |
培養(yǎng)料發(fā)酵過熟 | 褐色石膏霉 |
6.1 菌絲徒長
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量不能很快散發(fā),大量幼小子實體就會被悶死。(3)若覆土后出菇前菌絲生長過快,出菇部位過高,在土表形成過密的子實體,由于營養(yǎng)供應不上,也會產生部分小菇死亡的現象。(4)在第一、二批菇出菇較密,采菇時操作不慎,往往會損傷周圍的小菇,導致其死亡。(5)施用過量的農藥也是導致大量死菇的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1)根據當地氣溫變化特點,科學地安排播種季節(jié),防止高溫時出菇。(2)春菇后期加強菇房保溫措施,防止高溫襲擊。(3)土層調水階段,防止菌絲長出土面,壓低出菇部位,以免出菇過密。(4)防治病蟲雜菌時,避免用藥過量造成藥害。
6.3 地雷菇
防治措施:(1)培養(yǎng)料不能過濕、不能混進泥土,避免料溫和土溫差別太大。(2)合理調控水分,適當降低通風量,保持一定的空氣相對濕度,以避免表層覆土太干燥,促使菌絲向土面生長。
6.4 硬開傘
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強秋菇后期保溫措施,減少菇房溫度的變幅,并增加空氣濕度,促進菇體均衡生長。
防治措施:旺產期應加強水分管理,提高空氣相對溫度,土面應及時噴水,不使土層過干。噴水時應輕而細,避免重噴。
防治措施:噴水后,菇房應適當通風,以蒸發(fā)掉菇體表面的水分。
防治措施:出菇期間土層不能過濕,加強菇房通風。
防治措施:發(fā)現玫冠病后要仔細查找培養(yǎng)料,什么部位有特殊氣味存在,就可能有某種有毒物質,要立即小心地清除這部分料,在清除掉這類污染源后,蘑菇又會恢復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