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白背木耳的栽培技術日趨完善,出口量逐年增多。“臺耳”能在室內及大棚、立體層架栽培,200平方米就可栽培 2 萬袋,只需人工控管,營造一個簡易的生長環(huán)境,就能收人 4 萬元。"臺耳"的干品加工雖然簡單。但也并不是每個生產者都懂得其技術環(huán)節(jié)的,現將其干制方法介紹如下:
適時采收
臺耳進入成熟期即耳片開始卷曲,陰雨天應于采摘前 5 ~ 6 天。晴天應于采摘前2~3天就停停止噴水。當耳片反卷至 1 / 4 ~ 1 / 3 ,腹面可見白色孢子粉時便可采收。過早采摘品質較差,過遲采摘干制后耳片不平直。采摘時川鋒利小刀或特制小彎刀從根部割下,采大留小,切勿傷及小耳和料面。
堆制、漂洗
采下的鮮耳,剪掉根部(即蒂頭),堆放在干凈的地面上,厚度 20 厘米內,適當灑些水濕潤耳片,堆放 6 ~ 10 小時,以促使耳背面的茸毛生長得更白,然后漂洗泥沙雜物。
干制
"臺耳"曬干比烘干品質要好。將耳片背面朝上,一片片攤排于竹席或鋪有床單、遮陽網的干燥地面或水泥地面曬場上,隨太陽升起、落西的自然光溫翻曬,應等耳片發(fā)硬時才可翻動,否則耳片就會卷曲,影響外觀商品性。根據陽光強弱, 1 ~ 2 天即可干燥。陰雨季節(jié)采下的臺耳先攤放室內或棚內,待天晴后再灑水堆制,洗凈攤曬。臺耳折干率為( 4.5 ~ 5 ) : 1 。
曬干的臺耳片狀肥厚面平,正面烏黑發(fā)亮,背面絨毛挺直潔白。應及時用內襯薄膜的編織袋包裝封口扎緊,防潮,每袋 4 千克,交售價 80 元。每栽培 1000 袋,可加工干耳 25 袋。
適時采收
臺耳進入成熟期即耳片開始卷曲,陰雨天應于采摘前 5 ~ 6 天。晴天應于采摘前2~3天就停停止噴水。當耳片反卷至 1 / 4 ~ 1 / 3 ,腹面可見白色孢子粉時便可采收。過早采摘品質較差,過遲采摘干制后耳片不平直。采摘時川鋒利小刀或特制小彎刀從根部割下,采大留小,切勿傷及小耳和料面。
堆制、漂洗
采下的鮮耳,剪掉根部(即蒂頭),堆放在干凈的地面上,厚度 20 厘米內,適當灑些水濕潤耳片,堆放 6 ~ 10 小時,以促使耳背面的茸毛生長得更白,然后漂洗泥沙雜物。
干制
"臺耳"曬干比烘干品質要好。將耳片背面朝上,一片片攤排于竹席或鋪有床單、遮陽網的干燥地面或水泥地面曬場上,隨太陽升起、落西的自然光溫翻曬,應等耳片發(fā)硬時才可翻動,否則耳片就會卷曲,影響外觀商品性。根據陽光強弱, 1 ~ 2 天即可干燥。陰雨季節(jié)采下的臺耳先攤放室內或棚內,待天晴后再灑水堆制,洗凈攤曬。臺耳折干率為( 4.5 ~ 5 ) : 1 。
曬干的臺耳片狀肥厚面平,正面烏黑發(fā)亮,背面絨毛挺直潔白。應及時用內襯薄膜的編織袋包裝封口扎緊,防潮,每袋 4 千克,交售價 80 元。每栽培 1000 袋,可加工干耳 25 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