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室外陽畦栽培技術—陽畦建造、播種
平菇陽畦栽培,是近幾年發(fā)展和推廣的一種大面積栽培形式。利用冬閑田進行大面積平菇栽培,具有不要設備、成本低、管理集中、產量高、容易推廣的特點,而且還具有保溫保濕的良好性能。因此陽畦栽培平菇,是廣大農村廣泛采用的形式。
1、陽畦建造
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點,挖成坐北朝南的陽畦,一般長5-6米,寬1.2米、深25-30厘米。挖出的土塊,放置四周,砌成15厘米寬的坑沿外埂。兩側挖排水溝,寬60厘米、深40厘米。畦底要整平,畦壁要用稻草泥糊2-3厘米米厚。進料前將陽畦底部及四壁用水噴濕。在發(fā)菌結束進入子實體管理期,要支撐竹弓,每隔1米一根,以便覆蓋薄膜及草簾。
根據(jù)平菇菌絲經接觸刺激能加速扭結的特點,可在陽畦中間,增設一條高1O厘米,寬3-5厘米,長與畦相等的小支埂。將1.2米寬的畦一隔為二。如不砌土埂,也可用舊磚、木片、廢木條、薄膜等物代替。菌絲在培養(yǎng)料中生長蔓延,當接觸到土埂(或擋板物質)時,能加速扭結,使子實體原基大量發(fā)生。改變了平菇只沿畦壁出菇,中間稀少,甚至不出菇的現(xiàn)象,最終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2、培養(yǎng)料的配比與調制 與室內栽培相同。
3、播種
露地陽畦栽培,秋播以10月上中旬前后較為穩(wěn)妥。根據(jù)歷年江蘇地區(qū)氣象次料,9月中下旬經常出現(xiàn)高溫,早播不易成功。但中溫型品種,如佛羅里達平菇,鳳尾菇等,可以考慮提前,培養(yǎng)料最好進行堆積發(fā)酵處理,以防上床后產生高溫。春播,低溫型品種(糙皮側耳、紫孢側耳)可于2月初播種,利用低溫發(fā)菌,中溫品種可推遲到3月播種。
播種、配比,與室內栽培基本相同。播后緊貼料面覆蓋舊報紙,在報紙上撒幾根稻草,然后蓋上塑料薄膜和草簾。最后插上溫度計,每天早晚二次定時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