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包進棚時間為3月中旬至4月末。利用早春陽光充足的有利條件,及時扣棚化地、增加棚溫。棚內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即可陸續(xù)將菌包入棚。
1、大棚處理:菌包進棚前將棚溫盡可能增高,棚內土地完全解凍后噴水加濕,將溫度提高到40℃以上處理3天以上,可以有效殺滅棚內病菌蟲卵。地面平整處理后,鋪地布封閉防雜草。2、菌包處理:確保菌包成熟、剔除污染破損菌包,入棚前7~10天將菌包培養(yǎng)溫度逐漸降至8~10℃,使菌包適應棚內環(huán)境。對于凍存菌包要緩慢解凍,防止日光照射造成袋內產生凝結水和快速解凍造成袋料分離。解凍后要保證10天以上的菌絲恢復培養(yǎng)。3、菌包入棚:單棟棚內菌包菌齡要一致,按照實際掛袋數(shù)入棚,進棚后防止異常高低溫。棚溫過低時要進行覆蓋保溫,過高溫時要及時通風。入棚較早的菌包放置時間較長,要注意防止鼠害,可放置鼠藥、捕鼠器等。4、菌絲復壯:菌包從培養(yǎng)室內搬到大棚的過程中,菌絲受到創(chuàng)傷造成顏色變暗,不同程度出現(xiàn)“袋料分離”現(xiàn)象,應經(jīng)過7~10天的適溫恢復培養(yǎng),可使菌絲變白,改善“袋料分離”現(xiàn)象。5、開口催耳:當大棚內溫度定在10℃以上時可以及時開口。單棟棚內要同一天完成。開口后橫向疊放3層,袋與袋之間留有少許空隙。棚內地面澆水,保持大氣相對濕度60~70%,溫度不超過25℃,7天左右待開口處出現(xiàn)耳線時即可掛袋。6、出耳管理:掛袋后3天內少量噴霧保濕,隨后增加澆水次數(shù)和澆水量,確保耳芽濕潤。通過通風、調整遮陽網(wǎng)來調節(jié)溫濕度,確保棚內空氣新鮮,氧氣充足。耳片達到1厘米大小時即可進行干濕交替管理,做到“干長菌絲濕長耳”。
黑龍江省黑木耳菌包下地擺放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末、夜間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3℃以上。下地后菌絲復壯一周左右,再根據(jù)當?shù)貧夂蜻m時開口、催芽和出耳。1、菌床整理:在3月末、土表化凍前要及時整理栽培場地,化凍后及時建床,平整后噴施消毒、除草藥劑,覆蓋防草膜或地布。2、出袋催芽:4月下旬、氣溫穩(wěn)定通過5℃時即可陸續(xù)下地擺放。前期低溫時可以使用草簾、棉氈苫蓋保溫。黑龍江省春季風大且干燥,宜造成芽口失水,可以采用開口后覆蓋草簾、薄膜集中催耳技術,利于保溫保濕和芽齊芽壯。3、分床出耳:耳芽出齊后及時分床,進入夏初出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