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木上堆后,要在堆垛上覆蓋樹枝樹葉以保溫保濕。三月底以前接種的菇木,最好用塑料薄膜覆蓋,并且每隔4~5天在中午氣溫高時揭開薄膜兩側通風。接種后20天左右,如接種孔呈現(xiàn)白或黃褐色,則表明菌絲生長正常;如接種孔呈黑色,則表明菌種已死,應補種。香菇菇木的發(fā)菌管理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1)遮蔭控溫
堆垛前期適值春暖,四周和堆垛蓋小樹枝葉,再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即可。菌絲定植后,如堆內溫度超過20℃,應將薄膜去掉,并在四周和垛頂上蓋較粗的樹枝,以利通風換氣。谷雨后,天氣日暖,南方多雨,此時最好將地面遮蔭改為搭涼棚遮蔭。小暑以后,進入高溫季節(jié),要適當加厚遮蔭,避免高溫影響發(fā)菌。
(2)噴水調濕
夏季氣溫高,菇場水分蒸發(fā)快,除了遮陽降溫外,還要注意保濕。尤其是天氣晴熱干燥時,更要注意噴水。如連續(xù)半月晴天,每次要噴水1~2h,噴水時間最好在下午五時以后。 通過1~2個月的定植發(fā)菌后,氣候已逐漸轉暖,正是雜菌孳生的時期。
(3)通風防污染
為防止雜菌污染,必須在保暖的前提下注意加強通風換氣。
(4)翻堆
菇木所處位置不同,溫濕條件不一致,發(fā)菌效果也不一樣。為使菇木發(fā)菌一致,必須定時進行翻堆。翻堆就是將菇木上下左右內外調換一下位置。第一次翻堆應在定植后30~50天內進行,以后隨著氣溫升高,每隔10~15天翻堆一次。勤翻堆可加強通風換氣,抑制木霍等雜菌污染。翻堆時要注意保護樹皮,出蕾后應停止翻堆。
出菇管理
段木接種后,經過春、夏幾個月的發(fā)菌和養(yǎng)菌,菇木內菌絲已發(fā)育成熟,較細的菇木已具備出菇條件(較粗菇木或某些樹種,往往要經過兩個夏季才能大量出菇),如菇木樹皮顏色鮮明而有光澤,敲打時發(fā)出濁音,樹皮柔軟而有彈性,粗糙不平或有瘤狀突起,皮下呈黃褐色,發(fā)出濃厚的香菇氣味,此時應立木出菇,并進行溫、光、水、氣調節(jié)。立木前要澆一次水催菇蕾,要細水輕澆,也可連續(xù)輕澆24h,使菇木充分吸水達60%,然后覆蓋薄膜保溫保濕,促生菇蕾。當菇木大量現(xiàn)蕾時,即可立木出菇。
立木場要具備七分陰三分陽,空氣濕度略高,排水良好等條件。立木前應將地面打掃干凈,架設人字形木杈,木權上再綁一根長橫木,橫木距地面60~70cm,再將菇木成人字形交錯排放在橫木上。人字形菇木應南北向排放,以利受光均勻。立木后要輕噴勤噴水,保持菇場空氣濕度85%左右。有條件的應在菇場安裝噴水設備,設立風障,這些都是獲得高產的有效措施。